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城乡供需 > 日常供需 > 人找车 > 正文
    购物车
    0

    海兴县的历史和各个村庄的由来

    张王文村     2017-07-28 12:00:15     浏览:597    回复:0    点赞:2
    发帖人:张王文村
    级 别
    贡献值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山东省德州专区盐山县、惠民专区无棣县和河北省沧州专区黄骅县。1958年4月至1964年11月属河北省沧州专区盐山县、黄骅县与山东省惠民专区无棣县。1964年11月后,以四女寺减河(今漳卫新河)为界调整河北和山东两省行政区划,县境分别由河北省沧州专区盐山县代管与黄骅县所辖。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海兴县,是年6月26日召开建县大会,7月1日中共海兴县委、县人委及其所属部门启用公章正式办公。因海兴县地处渤海之滨,原河北省副省长高树勋取“靠海而兴、繁荣发达”之义定名海兴县。县属河北省沧州专区所辖。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地图上新增添了一个县的建置。1966年,黄骅县杨庄公社的盘洼村又划归海兴县。1970年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继辖海兴县。

    1990年,海兴县共辖13个乡镇,4个国营农场,178个自然村,197个行政村。

    夏初(约公元前2070年前后)禹平治水患,“决江导河,东注于海”。平水土定九州。今海兴县境为兖州之域。

    先商传至相土时,势力达于今渤海一带。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5年)今县

    境属蒲姑(又作毫姑、薄姑)与勃国。

    西 周

    西周(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771年)县境属齐国北部边境。

    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042年)封太公“北至无棣”。今海兴为齐北鄙。齐于渤海之滨,所煮之盐,成为周王室的贡品。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今县境属齐国无棣邑地。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前期今海兴县境属齐郡之北部边境,郡治临淄,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后期析齐郡置济北郡,郡治博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今海兴县境属济北郡之北部边境。

    西 汉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高成县、章武县,县治分别在高城(今盐山县故城赵村东北)、章武城(今黄骅县故县村北),海兴县境分别为二县辖地。

    是年,当政优待盐民、渔民,提倡架锅煮盐,渔盐业大兴。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六月封戎赐为齐侯,并置柳丘侯国,隶属于渤海郡,辖海兴县境东北部。至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免户三千。

    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四月封齐孝王子刘阳为康侯,并置柳侯国,国治在今海兴县小山村北,隶属于渤海郡。县境东北部属之。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摄政国除,改为柳县。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章武县设盐官,时全国设盐官32处,经管盐业产销。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四月始置13州刺史部,渤海郡隶属幽州,高成县、章武县、柳县属之。

    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龚遂拜渤海(治浮阳,今沧县旧州镇)太守,劝民务农桑。

    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五月,渤海一带发生大地震与海啸。民饥,人相食。

    东 汉 

    东汉年间(25年--220年)废柳县,属地并人章武、高城二县。海兴县境属高城县(东汉时“成”改为“城”)、章武县,二县均属冀州渤海郡(东汉时“勃”改为“渤”),郡治移于南皮(今

    南皮县城北)。

    永康元年(167年)八月渤海溢。

    三 国

    三国(魏)时期(220年--265年)海兴县境属魏国,仍为高城、阳信、章武三县辖地。高城县属渤海郡(郡治南皮,今南皮县城北),阳信县先属乐陵郡(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即213年,分平原郡、渤海郡置,郡治厌次),后属乐陵国(魏齐王正始五年即244年改郡为国),章武县先属章武郡(东汉献帝建安末年分渤海郡、河间郡置,魏齐王嘉平五年即253年废),后属渤海郡。

    西 晋

    西晋时期(265—317年)海兴县境仍属高城、阳信、章武三县地。高城县属冀州(州治在信都,今冀县)渤海郡,章武县属冀州章武国(武帝泰始元年置)。

    建兴元年(313年)赵石勒攻占渤海郡,高城县属后赵。

    东晋十六国

    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20年)海兴县境先后归属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等五国地。高城县、章武县隶属均沿袭西晋。

    永和六年即前燕十四年(350年)慕容评与渤海人贾坚战于高城,坚败,县属前燕。

    南北朝

    北魏时期(386年--516年)高城县属瀛州(州治在今河间县)浮阳郡(郡治在浮阳,即今沧州市东南旧州),阳信县属冀州乐陵郡,章武县瀛州章武郡(北魏时改章武国为郡)。

    北魏正始二年(505年)春三月,海溢。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析瀛州、冀州部分地置沧州(州治饶安,今盐山县旧县镇),辖浮阳、乐陵、安德三郡。此时,高城县、章武县属沧州浮阳郡,阳信县属沧州乐陵郡。

    北魏武泰元年(528年)三月,葛荣义军攻取沧州(今盐山县旧县镇),杀刺史薛庆之。

    东魏时期(534年--550年)高城县、阳信县、章武县隶属因袭北魏。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高城县移治于义修里(今黄骅县旧城村)。其隶属因袭北魏。

    是年,章武县废,其南境并入高城县。今海兴县境东南部亦由阳信县辖属割属高城县。

    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渤海大水。

    开皇三年(583年)废浮阳郡(隋初废郡治),高城县属沧州。

    开皇六年(586年)置棣州(州治在今山东省阳信县城南),高城县属之。

    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城县改名盐山县。以县城(今黄骅县旧城)东南80里盐山(即今山东省无棣县大山,因其地产盐,放名)为名。此时,盐山县仍属棣州。今海兴县境俱属盐山县辖。

    开皇二十年(600年)冬,地大震,今海兴地受灾甚重。

    大业二年(606年)改棣州为沧州(州治在今盐山县旧县镇),盐山县属之。

    大业三年(607年)罢沧州为渤海郡(郡治阳信,在今山东省阳信县西南),盐山县属渤海郡。

    大业八年(612年)县境内大旱不雨,子粒不获,居民众多外出讨要。

    武德元年(618年)复置沧州(州治饶安,今盐山县旧县镇),盐山县属河北道沧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沧州改为景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沧州。

    武德四年(621年)置东盐州,领一县(盐山县),五年又割景州之清池县属东盐州,并析盐山县之浮水故地置浮水县,亦属东盐州。

    贞观元年(627年),省浮水县入清池县,并废东盐州仍为盐山县,盐山县、清池县同属沧州(太宗贞观元年州治由饶安移至清池,今沧县东南旧州镇)。

    是年,久旱不雨,免税。

    贞观七年(633年)夏,大水。

    贞观八年(634年)再大水。

    永徽元年(650年)沧州刺史薛大鼎组织百姓疏浚鬲津河与无棣沟,水运交通由此而大兴,沿岸受渔盐之利。

    永淳元年(682年)大水,民饥。

    神龙三年(707年)民大疫,死者无数。

    元和八年(813年)渤海岸海水大浸至沧州。邑民遇难众多,幸存者远逃它乡谋生。

    元和十五年(820年)改渤海税盐使为榷盐使,统管盐业。

    开成元年(836年)蝗灾甚,草木尽,民大饥。

    五 代

    五代时期(907年一960年)盐山县属沧州。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辽将高慕翰破盐山,县境遭战乱。

    北 宋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盐山县属河北东路沧州。海兴县境俱属盐山县辖。

    熙宁元年(1068年)八月,北震,房屋多倒塌;十二月,再震,有泥沙、螺蚌之类涌出地面。

    乾兴元年(1022年)十月,海大溢,盐山县、无棣县遭灾。今海兴县境公私屋舍倒塌甚多,溺死者无数。

    金时期(1115年--1234年)盐山县隶属因袭北宋。海兴县境亦属之。

    天会四年(1125年)十二月,宋割地与金,盐山县亦在其内。

    贞祜元年(1213年)十二月,蒙古遣兵分道攻金,入县境大肆杀掠。

    兴定三年(1219年)红袄起义军攻打盐山、乐陵(今属山东省),被横海节度使王福击败。

    正大四年(1227年)金尽弃河北,县境为蒙古人所辖。

    元时期(1206年--1368年)盐山县属中书省河间路沧州(元延佑二年,即1315年,州治由清池移至长芦,即今沧州市。元末至正十八年,即1358年,州治还迁清池)。

    无棣县(隋开皇六年,即586年析阳信县北部、饶安县东部置县)于蒙古汗国初年割西半部置西无棣县(明洪武初年省,洪武六年六月析乐安州北地置庆云县),属河间路沧州;其东半部称东无棣(今山东无棣县),属中书省济南路棣州。海兴县境东南部自元代始已由盐山县辖境又割属山东无棣县辖。

    大德五年(1301年)六月,久雨不停,田禾被淹,民大饥。

    是年,十月,夜有大如杯光烛地,由北起至东南分为二星,后没。

    至大三年(1310年)大蝗灾,庄稼绝收,“人相食”。

    至治二年(1322年)大雨50日,沥涝成灾,饿殍遍野。

    天历二年(1329年)夏虫食禾桑如枯株,无收成,民大饥。

    至正十九年(1359年)夜半空有赤光,自西北至东南息。

    明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明将徐达攻占盐山。

    明(1368--1644年)盐山县属京师;河间府(府治在今河间县)沧州。今海兴县境西大部属之。

    洪武二年(1369年)春旱,且霜。

    洪武三年(1370年)大旱。

    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析东安州东北部置海丰县(因东北有海丰盐场,故名),属山东布政使司(治所在历城,今济南市)济南府武定州。今海兴县县境东大部属之。

    洪武九年(1376年)盐山县知县吴文靖将县治自大留里移至香鱼馆(今盐山县城),并建学宫。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工部行书天下,教百姓多种桑枣,至此,县境内桑枣大兴。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燕王朱棣“靖难军”破沧州,县境乡民深遭其祸,奋起抵抗。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继位,令军返北报复此地乡民。县境遭洗劫,横尸遍野瓦砾一片,人烟濒临灭绝。俗称“燕王扫北”。

    永乐二年(1404年)六月,诏令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南京)、滦州等地移民至此地,造舍建村,从渔盐务农桑。自此,今海兴县境内居民渐稠。

    永乐四年(1406年)大旱。

    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至次年一月,阴雪不止,人畜冷死甚多。

    天顺四年(1460年)河间诸路大旱,海兴县境内旱灾尤重。

    成化七年(1471年)秋九月,先旱后涝。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大水,淹庄稼毁庐舍。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大水淹庄稼、毁庐舍无数。

    弘治五年(1492年)大旱。七月夜无云而雷震。冬大饥,“人相食”。

    弘治十四年(1501年)正月朔,特大雨雪。

    弘治十六年(1503年)八月,大雹降,秋稼受重害。

    弘治十七年(1504年)春正月至秋八月不雨,八月十五日大雨雹,人畜多伤亡。

    正德七年至十年(1512年--1515年)连旱4年。

    嘉靖元年至五年(1522年--1526年)连续5年大水。连年歉收,饿殍载道。

    嘉靖二年(1523年)正月,地大震。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初,再地震。

    嘉靖七年(1528年)夏,大旱。

    嘉靖十二年(1533年)十月九日,陨石如雨。

    嘉靖十四年(1535年)夏,五月烈风起,雨雹降;秋,蝗灾甚重。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五月二十五日,夜星陨降,空中伴有隆隆声,寅时空中有火光。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春二月至夏六月不雨,大蝗。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大暴雨,庄稼淹没,农舍多倒倾。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七月八日,风雨达旦,拔木坏庐,海潮南溢,八十余里无稼。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风雨连绵六十日,树木连根拔起,平地水深一、二尺,海潮溢六十里,庄稼淹没,毁房舍大批。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海溢四十里,民无衣食。

    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初六,大风雷震,十五日雷雨震。

    隆庆六年(1572年)知县李萼再修《盐山县志》。

    万历九年(1581年)慧星现。

    万历十五年(1587年)大早春饥,民食树皮殆尽。

    万历十六年(1588年)四月九日,巳时地震。六月九日寅时地再震,声如雷。

    是年,秋霪雨六十日,平地行舟,民宅被毁,庄稼淹没,无收成,民大饥。疫病流行。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夏,大旱,夏秋失收,民饥。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久旱不雨。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大旱,“人相食”。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夏,旱灾严重;七月蝗成灾;八月,陨霜。民无粮,“人相食”。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春,大饥,灾民外逃,死者无数。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夏,庄稼被蝗虫食尽,民大量外逃关东。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春,官府告示加田赋。夏六月,庄稼被粘虫(俗称虸蚄)食尽,无收成。

    天启元年(1621年)腊月大风昼晦,二月七日至九日,连降三日大雨,民房倒倾甚重,麦苗全被水淹。

    天启二年(1622年)七月七日海溢。同日起连续三天大雨,官舍民房多倒塌,庄稼均被水淹没。秋九月增田赋。

    天启四年(1624年)二月三十日辰时地大震,有声。

    天启五年(1625年)六月五日地震。

    崇祯三年(1630年)春三月大雨雹。冬十二月增田赋。

    崇祯七年(1634年)满天五色如环,逾时方灭。

    崇祯九年(1636年)夏大水。秋还暖,桃李开花并结果。

    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清兵自密云(今北京)南下至海兴境内,民被抢掠。

    是年秋,蝗蝻遍地,庄稼被食尽。

    崇桢十三年(1640年)正月雷电大雨雪。二月日如血,六月日出赤如血红。夏大旱半年不雨,禾苗枯死,飞蝗遍野。野草、树皮食光,“人相食”。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大饥,斗米二金。“人相食”,甚者骨肉相残。夏五月瘟疫,人多病死。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始,日赤无光,延续四十余日。

    是年,清明节后大雪降。

    崇祯十七年(1644年)商贾张仲损资于寇庄南鬲津河上修建一桥,命名“张仲桥”。

    清初,盐山县属直隶省河间府沧州。雍正三年(1725年)沧州升为直隶州(省直辖),盐山县仍属之。海丰县清初沿用明制。

    顺治二年(1645年)诏书下,县境内地粮税全免。

    是年,天津李联芳聚众数千人攻克盐山县城。后被清兵袭追遇难。

    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初一,雷震。七月,大雨,连降五旬。城堞,官农庐舍皆被水毁。

    顺治九年(1652年)天阴霪雨两月未霁,四野稼禾尽付鲸波。

    顺治十年(1653年)夏,无月色夜有光,声如巨雷,连续几夜乃息。

    顺治十一年(1654年)夏多狼,许多人被狼害。七月地震。

    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初二地震,二十日又地震。

    顺治十六年(1659年)三月大雪降。

    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初一,大雪降。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一,地震,十七日巨雷声。

    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二十三日陨霜降。夏秋不雨,秋蝗严重。禾苗不生,无收成。冬旱无雪。

    是年,十一月,慧星现。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初五丑时地震。三月初二巳时又地震。

    是年,三月二十日,陨霜。春、夏旱,麦无收。八月二十四日大雨雹,海岸积雹三尺,飞鸟皆毙之。

    是年,税免,赈济灾民。

    康熙六年(1667年)春大旱。三月三十日海啸。夏蝗成灾,六月十七日地大震,地裂缝出黑水。秋涝,免税十之三。

    康熙七年(1668年)春大旱不雨,三月三十日大风雨,海潮低温冻死数百人。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声如巨雷;十八日地再震,八月十三日地又震。

    康熙九年(1670年)盐山知县黄贞麟革除杂税十项,农民负担有减。

    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主修第三部《盐山县志》。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旱。三月十二日夜,异风起,树叶枯落。夏四月海大溢,沿海渔村溺死百余人。七月慧星现。

    是年,知县主持四修《盐山县志》。

    康熙十五年(1676年)秋杏花重开。

    康熙十六年(1677年)旱、蝗、复大水。

    是年,二月海水南溢百余里。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空有声如鼓鸣,光烛地如白日。

    康熙十八年(1679年)六月自气贯天,久时方消。七月十八日地大震,二十九日再震。八月二日地又震。九月二十三日大雨、雹交作。蝗灾

    康熙十九年(1680年)盐山知县熊士晋续修《盐山县志》。是年,四月大冰雹,人畜伤亡无数。十一月慧星现,白气贯天数日方消。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地震。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正月雨发而雷。秋霪雨30余日,黄河决口,鬲津河溢,海啸吞陆百里,平地行舟。民大饥,田税全免,诏发粟赈民。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海溢成灾。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春奇寒,路有冻尸,井封冻。

    康熙六十年(1721年)粘虫(俗称虸蚄)成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春大旱无麦。五月五日大风、雨雹,树拔起,屋顶掀。

    雍正二年(1724年)疫病流行。

    雍正三年(1725年)秋大水。

    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地大震。

    雍正九年(1731年)设天津府,盐山县属直隶省天津府。

    雍正十一年(1733年)秋大水伤稼。

    雍正十二年(1734年)武定州升为府,海丰县.遂属山东省武定府。

    是年,盐山知县在县衙东侧建仓为官蓄粮。

    乾隆五年(1740年)大学士孙家淦带队百余疏通宣惠河,意为宣泄潦水,惠及百姓。而命其名。此河在今海兴境内百余里,沿河居民受益非浅。

    乾隆八年(1743年)全年大旱,民饥,官府赈粮赈济民,并减免田税。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天津府各州县引进薯种,试种栽获成功,此津南一带始种甘薯之起源。

    乾隆十八年(1753年)八月二十三、四日,连遭霪雨,东北风大作,沿海一带田被浸,稼被淹,民舍塌,淹死多人。海浸地免税。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夏,海大溢,沿海田舍被害。诏赈海淹饥民。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大风,夜有火光现。七月十五日地震。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年大歉,民有卖儿女求生者。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大旱。四月海溢。

    乾隆四十一年(1775年)蝗灾重。八月大雨雹成灾。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大旱灾,无收成,民无生路,背井离乡甚多。

    嘉庆六年(1801年)秋慧星现,光照紫彻,风大昼晦。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四月初八申时东北风大作,昼夜无息。九日海溢,滩地盐场被浸,沿海民舍与人均有损伤。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大雪五日,雪深数尺,路断行人。秋,大疫流行,人死无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海潮为灾。夜声响如鼓鸣。

    道光元年(1821年)五月,五星联珠。秋,疫病流行严重,死者无数。

    道光三年(1823年)沧县等81州县田禾被水冲淹。

    道光九年(1829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地震。

    道光十年(1830年)春旱。十月十六日地震。二十四日又震。

    道光十一年(1831年)5月地震。

    道光十二年(1832年)春、夏大旱不雨。旱灾严重,民大饥。

    道光十四年(1834年)孔家庄等25个村庄被水,歉收4分。

    道光十五年(1835年)秋大水,大黄庄等50村歉收4分。

    道光十七年(1837年)腊月大雨如注,河渠水流冰开。

    道光十八年(1838年)春旱夏涝加雹灾,年歉收,民饥。

    道光十九年(1839年)王龙洼等68村被水,歉收3到4分。

    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正月雷震。六月大雨经旬,平地汪洋,水深数尺,陆路行舟。赵家庄等316村歉收4分。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旱,雹。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春,海溢淹没庄稼。诏免地赋,赈济灾民。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闰五月,大雨冰雹,大风拔树。

    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二十八日大风雨拔树,见雪花。河水漫溢,海水溢,成灾5分。

    咸丰三年(1853年)大平军攻克沧州,直叩天津。邑地官绅大为震惊,诸多隐财外逃。

    咸丰八年(1858年)秋,慧星现,光数丈。是年五谷丰登。

    咸丰十年(1860年)慧星现,黄疸病多发,流行甚广,死者无数。

    同治元年(1862年)--月二十六日怪风起,沙满天,昼晦明,对面不见。二月二十七日戌时流星无数,如万弩齐发,向西南而下。

    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有火星大如斗,自东南流向西北。晴天有声如雷。

    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海水溢,灾民逃往内地。

    同治五年(1866年)秋禾被水,被旱、雹,盐山等31州县歉收3至4分。

    同治六年(1867年)海溢。大旱。夏无麦收。

    是年,当地农民起义,头扎红巾,身穿红衣,攻克盐山县城,杀死典史陈尔,千总侯永庆。不久败于官兵。

    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捻军将领张宗禹率兵北上,由天津南下,四月九日攻克盐山县城,杀死知县杜恩禄,在盐山境内转战两月之久。

    是年清政府不顾民众反对,强行谕令充许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进入盐山传教。

    是年,知县江毓秀主修《盐山县志》。

    同治十二年(1873年)盐山被水,褚马铺、汤龙洼等145村歉收4分。

    光绪元年(1875年)耶稣教传人盐山,开始建教堂。

    是年,久旱无雨。民大饥。

    光绪二年(1876年)大旱。民饥。赈济灾民。

    光绪三年(1877年)大旱。民饥。民卖妻子儿女甚多,民大批外逃。

    光绪四年(1878年)大旱。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者甚多。

    光绪五年(1879年)沿海大洼处有狼群,人畜遭狼害者甚多。

    是年,大旱,民流离载道。

    光绪六年(1880年)大旱,流离载道。

    光绪八年(1882年)九月海溢,沿海各铺被淹。

    光绪九年(1883年)七月宣惠河大水,被水灾七个月。

    光绪十一年(1885年)盐山县134村被旱。

    光绪十三年(1887年)秋被水,献庄等7村,歉收4分。

    光绪十四年(1888年)秋初,盐山等38县霪雨连绵。大黄等16村成灾5分;高庙等50村歉收4分;苗庄子等16村歉收3分。

    是年,五月地大震,地裂涌出黑水。后屡震。

    光绪十五年(1889年)宣惠河水溢,良章庄等12村歉收4分;姜庄等87村歉收3分。

    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月疏浚宣惠河。五月大涝,宣惠河泄不畅。六月霪雨兼旬,通宵达旦,兼黄河水北徒,灾害为近年所无,数百里一片汪泽,庐舍民田尽成泽国。栾庄子等31村歉收4分。

    光绪十八年(1892年)夏大雨降,洪涝成灾。

    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连日阴雨,海溢,近海一带房屋多有倒塌,地皆盐碱。

    是年,中日战争暴发,官兵数千计,驻扎沿海埕口、香坊一带,一年后事平息方撤。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降大雪。

    是年,地震。海大溢成灾。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飓风大作,树连根拔起。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海兴境内义和团发展神速,民众极积响应,抗洋人,保中原,危及当政,清政府派副将张勋来此重兵镇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大雨7日,沥涝成灾。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疫病流行严重,死者甚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间节次大雨,山水下注,各河堤岸漫决,禾稼被水,南皮等18州县歉收3到4分。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七月间节次大雨,孔庄子等4村歉收3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入伏后节次大雨,粘虫(俗称好妨)严重,毁稼成灾,北赵毛陶等14村歉收3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下旬节次大雨,房庄等7村成灾7分。

    是年,赵毛陶、高湾、苏基、辛集开办代办邮政铺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有9晕如环绕日。七、八月间节次大雨,小黄庄等17村歉收3分。

    是年,盐山知县王光鸾告示民众沟旁路边栽柳种树。

    宣统二年(1910年)六、七月间阴雨连绵,通宵达旦,河水漫溢,盐山等30州县被水。

    是年,知县奉命改巡警局为警务公所。设劝业所管理农业、林业,并设农业试验场。

    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九日晚,空中有一火球自西北而东南。随即黑云遮天,声如雷。六月虫灾重,夏水灾,秋稼歉收。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

    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称中华民国。政区隶属仍如清制。

    是月19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县境内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均改称校长。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停止使用。

    是年,历法改农历为公历。废旧衣冠,起兴“中山服”。提倡男剪辫子,女放足。

    是年,盐山县耶稣教堂牧师贝勒森(英国人)与当地吴英华合办道生施医院,此为当地西医之始。

    是年,大水灾。

    民国二年(1913年)

    2月,废府州。盐山县属直隶省渤海道;海丰县属山东省岱北道。

    是年,今海兴县境东部数十村千名农民参加联合抗捐斗争,波及200余村。二月一日2万多人涌至无棣县议事会,捣门窗、毁桌椅、砸石狮、砍旗杆,当地官吏均逃匿。直至县政府允诺方止。并由县议事会出钱在宋王庄唱戏3天,以示庆贺。

    是年,春,被早,盐山等31州县被冰、雹。

    民国三年(1914年)

    是年,盐山县属直隶省津海道;海丰县复故名无棣县,改属山东省济南道。

    是年,县衙改称县公署,知县改称“知事”并设一科、二科、承审处。

    是年,提倡办教育,创办盐山师范传习所,后改称“乡村师范学校”。此为当地师范之始,今赵毛陶、尤村一带多有在师范就学者。

    民国四年(1915年)

    6月粘虫(俗称虸蚄)生、飞蝗至,稼受重害。

    12月,夜有火光,晴空中有雷声。

    是年,开始实行印花税。

    民国五年(1916年)

    11月3日,海潮大溢,今海兴大部村庄受害。

    是年,贾恩绂(字佩卿)等撰修成《盐山新志》,今海兴县西部村镇均记之。

    民国六年(1917年)

    7月,飓风起,拔树毁舍。

    8月,鬲津河溢。

    民国八年(1919年)

    是年,海啸,刘庄子、边庄、东官庄、西官庄遭受灾害,民流离失所。

    民国九年(1920年)

    春,大旱,赤地千里,夏无麦,民饿死甚多。

    8月,疫病流行严重。

    是年,宋村一带牛瘟严重,仅宋村死牛30余头。

    是年,大歉年,张作霖令官员来今良章庄教堂放赈以济灾民。传教士借机大量发展教徒。

    民国十年(1921年)

    9月13日,地震,14日又震。

    是年,旱,民生活无保,官、私所办学堂停课一年。

    民国十一年(1922年)

    是年,孙中山先生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当时有利于共产党革命力量的发展,民心大快。此为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国民与共产党合作)。

    民国十四年(1925年)

    是年,直奉交战,奉军李景林兵大败,溃退到今海兴、盐山、庆云、无棣一带,大肆抢掠,放火烧杀,当地农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历时7天后方退。

    是年,旱灾严重。

    民国十六年(1927年)

    9月15日,东北风大作,海潮深达3尺余,3日始退,地尽成斥卤。

    是年,陶常丰村武广里自己购买汽车一辆,用于客货运输,往返苏基一京津之间。此为海兴县境内汽运之始。

    民国十七年(1928年)

    2月2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此时,各省政区建置由省、道、县三级制改为省、县二级制),县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盐山县直隶于河北省;无棣县直属于山东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1月,傅仙坊介绍高湾村的杨正泉入党,此为海兴县境内的第一名中共党员。秋,经中共盐山县委批准,在高湾村建立党支部,杨正泉任支部书记。此为海兴县现辖区域内建立的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

    11月,津南地区党的领导人刘格平到高湾村亲自组建了中共高湾区委员会,并指定高湾村支部书记杨正泉任区委书记、傅传坊任特派员。区委会隶属于中共盐山县委领导。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4月16日,津南特委和运东中心县委领导几万名民工发起了“马颊河罢工”。今海兴县境内地下党组织积极支援。4月18日举行万人集会,宣布了“告人民书”。4月22日遭反动军警镇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是年,中华民国政府析沧县东北部和盐山县北部地域置新海设治局,驻地韩村。辖今海兴县境内西北与东北部。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今海兴县境内中共党的地下组织与国民党的县党部实现了表面上的临时合作,不久合作被国民党破坏。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3月,各省又由省、县二级制,改为省、区、县三级制。盐山县属河北省第七督察区;无棣县属山东省第五督察区。

    4月,石景芳利用在小山教学的机会,在小山建立党小组。

    是月,共产党员杨正泉、路牟班、张士秀、王耀先等在高湾附近的大路庄开会,研究决定在高湾一带建立抗日救国“五人团”(每人发展5人加入组织,每个新成员再发展5人,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壮大组织)。

    7月7日,日军制造了举世闻名的“七七事变”,借机侵略全国。国民党陆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在沧州、南皮、盐山、黄骅、青县构筑工事,决以死战,时海兴境内有数千人参战。

    7月31日,蒋介石下令第二十九军南撤,海兴境内沦陷在日军铁蹄之下。

    是日,山东西部大地震,波击海兴境内,部分老房倒塌,人畜均有伤亡。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出通令,改组工农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命令八路军分赴抗日战场。

    是月,中共无棣县委建立,石景芳任县委书记。

    9月24日,日军攻占沧州。

    9月27日,日军飞机轰炸盐山县城。

    9月29日,日军飞机轰炸高湾等村(时国民党盐山县政府移居高湾)。

    9月30日,日军占领盐山县城。

    10月下旬,中共冀鲁边工委成立。

    秋,霪雨40天,庄稼涝,高梁、谷子上场多生芽、霉烂。

    12月13日,日军占领无棣县城。至此,今海兴县辖地均被日军侵占。

    是月,奉命华北抗日救国军改为“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支队(简称三十一支队)。中共中央北方局派于文彬来此担任领导职务,在张会亭村举行重要会议。

    是年,马振华、邸玉森在盐山县东部(现海兴县境内)始建“抗日救国会”,周砚波任抗日救国会主任,马振华任组织委员,邢仁甫任抗日救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冬,齐家务村大地主袁康侯在百余名侵华日军的支持下,在齐家务成立伪新海县(今黄骅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1、2月,在中共冀鲁边工委领导下,盐山县、无棣县相继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1月31日,三十一支队攻克盐山县城,歼日军30余人,伪军400余人。

    2月23日,三十一支队攻克无棣县城,歼敌大部,缴获步枪、手枪、机枪百余支,子弹万余发。民心所向,高湾、苏基、尤村等一带青壮年,纷纷参加抗日军队。

    是月,在苏基村傅华南家成立了盐山县第一个抗日组织——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委会)。

    是月,组建“盐山县民族解放先锋队”,王连芳任队长。

    3月,日军再次侵占盐山县城。

    4月,盐山县成立“日伪县政府”,赵仲笆任县长,实行间甲保制,5户为一保,10户为一甲,25户为一闾。今海兴县境内西部均属之。

    5月,新海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辖今海兴境内西北部丁村乡一带。

    7月8日,八路军曾国华支队(即永兴支队)、孙继光支队(津浦支队)抵达今海兴境内。永兴支队、津浦支队、三十一支队分别编为“八路军东进挺进纵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第六支队。 

    7月中旬,八路军一一五师五支队,一二九师津南支队来海兴境内开辟抗日战场。

    7月17日,海啸,海兴境内海水深没膝三、四天,地盐碱两三年不得耕种。

    8月,盐山县成立“民主廉洁政府”,张岫石任县长。

    是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六督察专员公署成立,杨靖远任专员。专员、县长经常活动在今海兴尤村、丁村、孔庄子、高湾一带。

    是月,在苏基村成立抗日区公所,区长周保成,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路建明。

    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三四三旅政治委员肖华率东进干部数百人来海兴境内,成立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肖华任书记。

    整编了当地各路抗日武装,组成了“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肖华任司令员兼政委。

    是月下旬,冀南区行政主任公署第六督察专员公署(简称冀南区第六专署)在盐山县旧县镇成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于同年8月20日成立),杨靖远任专员。同时成立了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杨靖远兼任司令员。盐山县、新海县、无棣县为冀南区行署第六专署所辖。

    0月,冀南区第六督察专员公署专员杨靖远,由苏基率部队北上攻打地主民团头子孙仲文的老巢大赵村(大赵村今属黄骅县),不幸牺牲。相继肖华率部队赶到,在苏基召开紧急会议,立即挥师北上,一举全歼孙部。在苏基举行了杨靖远烈士追悼会。

    12月,国民党第十军团(简称十军团)万余人开来高湾、郭桥、辛集一带游击驻防。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1月,盐山县县大队成立,县长刘冠英任大队长,中共盐山县委书记王俊峰任教导员。

    2月5日,国民党十军团高树勋部在高湾南与日伪军展开激战,给日伪以重创。

    2月26 日,中共盐山县委书记王俊峰随县大队第二队驻前戴庄,被叛徒王连璧杀害。

    3月18 日至19日,国民党十军团三营与日伪军在西马村展开激战,日伪军伤亡100余人,十军团三营亡20余人。

    4月,中共盐山县委建组织部、宣传部。

    是月,日军逼迫百姓修筑盐山至赵毛陶公路,并在赵毛陶、前刁设日伪据点。

    是月,为了便于对敌斗争,根据当时敌人分割封锁情况,冀鲁边区决定,把盐山至庆云公路以西、盐山至旧县公路以东、宣惠河以南地区划出建立靖远县,以纪念杨靖远烈士。

    7月6日,飓风大作,拔树掀屋,冰雹降,大如鸡蛋。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6月,无棣县民主抗日政府被迫在小山一带打游击,县长刘宝田在曹庄子被日伪军杀害。

    7月,冀北地委派来傅杰臣恢复党的工作,主要在小山、辛集、崔口一带活动。

    10月,冀鲁边区三十一支队改编为教导第六旅,邢仁甫任旅长。周贯五任政治委员。

    11月29日,傅杰臣在单屯牺牲后,无棣县和新海县(今黄骅县)组成新棣行政委员会,由韩风岗任主任。

    是年,调整行政区划,盐山县、靖远县、无棣县属冀南区行署第八专署。

    民国三十年(1941年)

    2月,冀南区六、七、八专署改称为冀鲁边区一、二、三专署,盐山县、靖远县、无棣县属冀鲁边区三专署。

    是月,新海县抗日民主政府境域扩大,无棣县四区(小山)划入,于次年2月复归无棣县。

    3月,日伪军出动3000余人,汽车60余辆,开始了大扫荡,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时无家不戴孝,村村闻哭声。

    9月22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十六团一、二、三营与各村抗日自卫队夜袭国民党山东省保安第六旅张子良部的魏庄据点,取得魏庄战斗大捷。

    9月24日、26日、28日,日军三次分别出动9架飞机、3架飞机、6架飞机轰炸小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小山惨案。炸死130人,炸伤140人,炸毁房屋、炸死牲畜无数。是时小山村“无人不戴孝,家家有哭声”。

    是年,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组建无棣县四区,由张有俊、高长恩负责。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7月,日伪军大扫荡过后,相继在小山、丁村、大黄、尤村、苏基、马庄等建立据点。

    8月,冀鲁边区行政公署在献庄、傅常丰建立“北海银行”。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春,回民支队与白伪军在赵高村展开激战,大获全胜。

    6月30日,冀鲁边区军区司令部在大赵村召开侦通会议,司令部手枪队长冯冠奎等人受邢仁甫指示,下午6时闯入会场,杀害了冀鲁边区军区副司令员黄骅、参谋主任陆成道和与会人员陈云彪、崔光华、董兴根及两名警卫员。

    7月2日,冀鲁边区党委书记王卓如召开紧急会议,并立即通报各地委,以防叛徒邢仁甫扩大事态。

    是月,无棣县四区(小山)再次划入新海县。于次年1月,新海县与青城县合并为新青县。

    12月,盐山县大队副政委于立平率部队攻打大黄庄据点,负伤被俘,壮烈牺牲。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1月上旬,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建立了渤海区。

    3月1日,渤海区行政公署成立,下辖六个专署,盐山县、靖远县、无棣县同属三专署(原冀鲁边区三专署)。

    3月20日,抗日救国军三分区三营和盐山县大队与杨集据点的日伪军在良章村展开激战,日伪军除一人跑掉外全部被歼。

    7月,抗日武装一举拿下苏基据点,消灭汉奸40余人,活捉汉奸队长高汝意。相继攻下了尤村、赵毛陶等日伪据点。

    8月14日,刁庄据点日伪军到大齐周务一带抢粮,被李向平率领县大队200余人截击,在板桥与小里寨歼日伪军100余名。

    秋,海兴境内日伪据点全无,成为冀鲁边区抗日基地。

    12月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军区”,杨国富任司令员,袁也烈任副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7月,八路军主力部队驻扎海兴境内。

    8月15日,日军投降。

    9月9日,渤海军区一分区部队收复盐山。

    9月12日,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富率部包围无棣县城,17日攻克。击毙伪少将司令张子良,参谋长邢朝兴,活捉上校冯立绸。无棣县全境解放。

    是月,中共无棣县委、县政府建立。全县设置六个区,今海兴东部为四区,区委书记张友俊,区长王子青。

    是月,盐山县与靖远县合并称靖远县,下设八个区。今海兴县高湾为第六区驻地,尤村为第七区驻地。

    9月24日,新青县解放。为纪念黄骅烈士,经山东省委批准,新青县改称黄骅县。辖今属海兴县境西北部丁村乡、东北部盘洼村一带。

    是月,渤海区六个专署调整为四个专署。盐山县、靖远县、黄骅县属一专署,无棣县属四专署。

    10月,盐山县委组织工作队下乡,组建农村基层政权和民兵组织,并发动群众开展反奸诉苦斗争。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2月,海兴境内开展减租减息、雇工增资斗争,历时40天,称之“四十天运动”。

    3月,盐山县政府在张常丰村开始土地改革试点。

    4月,在全县推广土地改革试点经验,普遍建立“农民协会”。斗地主分田地、财产、房屋、家俱等。

    5月,海兴境内恢复小学教育。

    7月15日,由恶霸、地主、汉奸组成“还乡团”,群众称之为“高帽队”,40余人包围献庄,将张树田、赵玉章、曹松林等中共党员和农会干部活埋和剖腹杀害。

    8月,百余名“还乡团”在大尤村杀害了徐占奎、徐占洪、刘玉树等三名村干部。此类事件相继在季辛庄、小曲河、武常丰、清水沟等村发生。

    秋,盐山县政府发文发展全民教育,始办农村午校、夜校,并召开了全县第一次教师大会。

    冬,盐山县县办大众医院成立,并提倡兴办农村医疗保健。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1月10日,津浦支队、海防支队和县大队一举捣毁还乡团驻王许庄子的老巢,击毙400余人,俘敌670余人,匪首李景文率股匪北逃。

    1月21日,(除夕之夜)三更时分,巨雷震,大雨降,天明雨停。

    2月,在“一切为了前线”、“保卫解放区”、“保卫胜利果食”的号召下,掀起“大拥参”高潮。自1946年以来,今海兴县境内的赵毛陶、高湾、小山各区参加解放军人数达2614人。此为解放战争中的第一次“大拥参”。

    3月,海兴境内有2000多人、600辆大车、1000副担架支前。

    6月15日,青沧战役告捷,沧州解放。其间,海兴境内组织大批车辆、担架支援。仅高湾区一次就出大车100余辆。

    是月,小山区建立乡制,全区划为10个乡,区公所下辖10个乡政府。

    是月,盐山县大队两个连驻防大尤村,维护治安,防匪反特,帮助农民生产。

    8月,大雨,庄稼遭涝灾。

    是月,渤海区党委派军医20余人组成医疗队,来七区为民防病治病。

    是年,县大、区中队和各村民兵队分别在尤村、高湾、辛集、小山等地抓获处决了100余名还乡团头目及罪大恶极的还乡团分子。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2月,县、区党政机关精兵减政,青年干部充实部队。

    3月,农村开始划阶级定成份。

    4月,海兴境内开展了第二次“大拥参”运动,有3000余名青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

    6月,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运动。

    9月,靖远县各区更名,建立乡制,党组织公开。高湾区改称六区。赵毛陶区改称七区。

    是月24日,济南解放。

    10月,盐山县组织担架队2800余人,支援淮海战役,历时,1年零1个月。

    11月,在县、区干部中选拔一批优秀干部参加南下工作团。后均被分配到江苏、淅江一带任各级领导干部。

    12月,发行人民币,同时其它货币停止流通使用。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1月1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当日发表,海兴境内军民士气大振。

    1月15日,解放天津,俘国民党军司令陈长捷、伪市长杜建时,共歼敌13万多。海兴境内部分军民参加了战斗。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捷报传来,海兴境内民心大快。

    3月,供销合作社成立,各区、乡均建立门市部。农民入股,0.75公斤玉米为一股份,每年底分红一次。此即为当今供销合作社的前身。

    春,疏竣宣惠河,指挥部驻郭桥。

    4月,政府加强私人医药管理、防病治病和妇幼保健工作,推行新法接生。

    5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渤海区行署发出通令:靖远县恢复原名盐山县。

    6月,降冰雹,大雨连绵数日,多数庄稼沥涝绝产。沧南专署领导灾区救灾并发放粮、款、物。海兴境内灾民无一外逃。

    7月2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通令,将渤海区4个专署改称。原一专署改称为沧南专署,原四专署改称为垦利专署。盐山县属山东省渤海区行署沧南专署;无棣县属山东省渤海区行署垦利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海兴境内人民纷纷集会,热烈庆祝。

    1950年

    1月24日至28日,盐山县召开了第一届各界人士参加的人民代表会议。高湾区、尤村区共有2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是月,成立盐山县公安中队,干部战士经常到六区、七区加强治安防范工作。

    3月,解放军一个连进驻大尤村,建立观察哨所,设有军用电话,执行防空和边防任务,历时一年半转移。

    春,盐山县政府组织12480名民工,疏浚宣惠河高湾东西河段,动土方66万立方米。

    4月,盐山县人民法院成立。

    5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海兴县境内开展宣传实施。

    是月,渤海区撤销。盐山县划归山东省德州专区(沧南专区撤销);无棣县划归山东省惠民专区(垦利专区撤销)。

    6月30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大纲》,盐山县政府颁发了《土地房产所有证》。

    7月,盐山县委、县政府购收音机一台,始建“收音站”。抄收中央和省广播电台新闻,供县领导传阅。

    9月,海兴境内开展了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参加签名者占总人口的50%以上。

    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镇压反革命指示》,海兴境内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

    是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海兴境内数百名指战员参战。

    1951年

    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海兴县境内镇压反革命运动进人高潮。

    7月10日,中共中央下达文件,在党内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县、区级部分干部受审查。

    8月上旬,连降大雨,庄稼多数被淹。

    9月2日至6日,盐山县在曾庄村召开了全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盐山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各区均选代表参加。

    10月,盐山县师范学校成立。

    是年,海兴境内各村小学成立了“少年儿童队”。1953年8月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

    1952年

    1月6日至11日,中共盐山县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高湾、尤村等区乡均选代表参加。

    5月18日,盐山县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在曾庄召开。会后,今海兴县境西部村庄先后成立了农业互助组。

    5月,海兴境内大面积发生蝗蝻。各级政府组织群众捕杀,仅明泊洼农场,每天灭蝗人数达万人之多。奋战40多天,将蝗蝻捕灭,免遭蝗害。

    9月,县境内推行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各区均建立速成学校,大多数成年人参加学习。

    11月,盐山县划归河北省沧州专区。

    是年,盐山中学被河北省定为重点中学。海兴境内诸多学生在盐山中学毕业。

    是年底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结束。海兴境内3年共处决反革命分子93人,判无期徒刑3人,判有期徒刑330人。

    1953年

    春,大尤村成立海兴境内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6月30日,进行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8月,大雨特大,多数庄稼被淹,洼地积水行舟,涝地面积达90%以上。省、地领导来灾区视察慰问,多方支援,灾民安定。

    10月,国家颁布《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定》,对粮棉油及必需物资实行统购统销。

    1954年

    春,高湾、尤村区安上了电话。

    7月5日至10日,盐山县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今海兴西部区、村推选代表参加了会议。

    是月8日至12日,无棣县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今海兴东部区村推选代表参加了会议。

    8月,连降大雨沥涝成灾。

    10月,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年,宣传贯彻“义务兵役制”。

    1955年

    1月6 日,欢送第一批义务兵400人应征入伍。

    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版人民币,新旧币兑额1:10000元。

    6月,肃反运动开始,至9月结束。

    8月,四女寺减河(今漳卫新河)河水猛涨,超过警戒线,100余名干部率1万余名民工昼夜筑堤,安全渡过汛期。

    1956年

    1月23 日,宣传贯彻{1956--1967年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春,开展消灭蚊子、苍蝇、老鼠、麻雀(后改为臭虫)的除“四害”群众运动。

    6月,万名民工加固四女寺减河河堤。

    是月,今海兴尤村、高湾区撤销,改为连村大乡,组建乡政府。

    秋,在明泊洼建劳改农场。省、地来人筹建并带来15台大型拖拉机垦荒,此为海兴境内使用拖拉机之始。

    是年,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实行五(吃、穿、住、医、葬)保制度。

    1957年

    1月1日,明泊洼农场始建气象站,此为海兴境内第一个气象站。

    4月5日,小山、香坊、侯庄、付赵等数十村遭海潮侵袭。次日,无棣县组成慰问团慰问灾民。

    5月8日,盐山县开展党内整风。

    8月,开始反右斗争,今海兴境内有47人被打成右派。(1978年全部平反)

    秋,大旱,267万公顷庄稼减产。

    10月,盐山县政府组织万名民工,在宣惠河北岸会战2个月,旱田改水田1334公顷。次年投入25万公斤稻谷育苗,因无水源失败。

    1958年

    一月,县、乡始建拖拉机站。

    3月29日,县、乡成立节制生育委员会。此为计划生育之始。

    4月28 日,撤销沧县专区,盐山县改属天津专区。是年12月又改为天津市辖(天津专区撤销并入天津市)。

    7月,县、乡干部强令农民拔玉米、毁谷苗改种甘薯(俗称地瓜)。

    是月,各类学校大搞勤工俭学,高初中和大中专学校大炼钢铁,要求各校建立校办工厂、农厂,半日学习半日劳动或停课劳动,教学秩序被打乱。

    9月上旬,全国开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按照“一大二公”的要求,撤销乡的建制,海兴境内建立4个大型人民公社,即无棣县红光人民公社(驻地辛集)、红星人民公社(驻地小山),是年12月分别改称为辛集人民公社、小山人民公社;盐山县东方红人民公社(驻地尤村)东风人民公社(驻地高湾),同时又称尤村人民公社、高湾人民公社。


    是月,无棣县改属山东省淄博专区。

    10月,大办集体食堂,单户均停炊,锅台、炕拆除肥田,铁锅废之炼铁。2年后,食堂逐步解体。

    11月8日,孟村、庆云、盐山3县合并,称“孟村回族自治县”。12月25日,改称盐山县。

    是年,教育大跃进,大办小学和农业中

    是年,教育大跃进,大办小学和农业中学。明泊洼农场成立“红专大学”。

    是年冬,关闭市场,取消集市贸易。严重影响了农副产品和生活日用品的经济交流。

    1959年

    春,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在郑州召开的2次会议精神,开始纠正大跃进以来的“左”倾错误。

    7月,大雨,沥涝成灾,全县2万公顷庄稼绝收。

    秋,开展“插红旗、拔白旗”运动,反对“右倾机会主义”。部分干部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62年全部甄别平反。

    1960年

    1月25日,天津市妇幼保健医疗队,来海兴境内普查,幼儿多得营养不良症,妇女多患闭经和子宫脱垂病。

    4月,降冰雹,部分庄稼受害。

    5月,天津市委万晓塘来海兴境内慰问,赈济灾民。

    7月,大雨成灾,大部粮棉绝收。

    秋,各类学校均实行劳逸结合,暂停体育课。部分学生因生活困难而辍学,个别学校暂时停课。

    冬,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改公社核算为大队核算。

    12月,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的指示》(即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瞎指挥风和干部特殊化风),开始全面整风整社。

    是年,粮食不足,家菜、野菜食尽,干部群众体质下降,疾病多发。中央从各地调来粮菜赈济灾民。

    1961年

    5月,人民公社由大化小。

    6月,复置沧州专署,盐山县还属,今海兴县境西部属之。

    7月11日至9月初,连降大雨40天,一般降雨量800毫米,最高雨量达1000毫米。庄稼大部被淹,倒房1000间,死伤100多人,省、地领导来灾区慰问,并赈济灾民。此为近百年来未曾有过的大涝灾。

    8月,粮食紧缺,物价上涨,海兴境内小麦每公斤10元,玉米每公斤8元。野菜、草籽、树叶均食尽。虽上级政府从全国各地调拨物资以赈灾民,某些村庄仍外流人数过半。

    9月,海兴境内中小学校停课一年,部分教师被精减回家。

    是月,境内在职干部职工因生活所迫,大批自由离职回家,部分干部职工和城镇户口被压缩精减。

    1962年

    1月11日至2月7日,原海兴县委第一书记平景儒,代表庆云县委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工作会议。

    5月,今海兴县境内大部村庄发生了蝗虫,县政府组织群众捕打,国家派来飞机撒农药而未成灾。

    7月,连降大雨,平地行舟,庄稼大部被淹。

    秋,海兴境内中、小学全部复课。

    1963年

    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公开发表,全国“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

    5月,盐山县、社(公社)干部下乡包村宣讲中共中央两个文件(即“前十条”和“后十条”)。

    7月,辛集村被评为省农业生产先进集体,杨德森出席了华东农业先进集体表彰大会。

    7月14日至16日,连降大雨,平地行舟。涝地面积1.8万公顷,房舍多有倒塌。

    1964年

    1月,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

    3月,盐山县组织干部到农村进行“粗四清”(即清工、清账、清财、清库)运动。

    4月5日,海溢,最高水位2.47米,浸内地20至40公里。

    6月30日,进行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

    7月21日至9月18 日期间累计降雨1100毫米。此为连续第4年大水。

    9月底,数百名干部组成“四清”工作队参加中央和省地工作团开进任邱、河间2县,历时一年完成“细四清”运动的全国第一批试点工作任务。

    11月1日,海兴境内组织万名青壮劳力疏浚宣惠河,拉开“根治海河”的序幕。

    是月,国务院在山东省德州市主持冀鲁两省划界会议。以四女寺减河(今漳卫新河)为界调整河北省和山东省行政区划。盐山县崔口公社的河右岸10个自然村划归山东省庆云县,其河左岸的张会亭等16个自然村组建张会亭公社,仍属盐山县。山东省无棣县河左岸的辛集区所辖七个公社(辛集、杨埕、朱王、宋王、傅赵、小山、良户公社)51个自然村划归河北省沧州专区,由盐山县代管。

    1965年

    1月,海兴境内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发出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首次提出运动的重点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2月10 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大寨之路》一篇文章,学大寨运动开始在全国铺开。

    3月8日,河间县发生6.3级地震,今海兴县境内受到影响。

    3月27日,国务院会议决定建立河北省海兴县。将原无棣县划归河北省由盐山代管的7个公社51个自然村,盐山县的苏基、赵毛陶、高湾、张会亭、郭桥5个公社和明泊洼、县农场2个农场共104自然村,黄骅县的丁村公社22个自然村,3部分共177个自然村划归海兴县辖。

    6月26日,在苏基召开海兴建县庆祝大会,海兴县正式宣告建立。

    7月1日,中共海兴县委、海兴县人民委员会及其所属部门正式启用公章开始办公。

    7月2日晚,县内遭10级大风袭击,苏基等9个公社遭受冰雹灾。

    7月21日,中共沧州地委组织“四清”工作团开进海兴县,开展历时1年零4个月的“四清”(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清思想)运动。亦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7月16 日,隶属河北省劳改局的明泊洼劳改农场移交河北省农垦局辖,命名为“国营明泊洼农场”。

    8月26日,生产办公室报告,旱情严重,66.7公顷庄稼受灾。

    9月17日,《河北日报》发表题为《渤海滩上花枝俏》的长篇报导,介绍傅赵公社西侯大队18姐妹修条田的事迹。

    是月,西马大队粮库失火,烧毁粮食1150多公斤。

    10月上旬,海兴县城第一批办公用房建成,部分机关由苏基、马厂村民房迁入新居。

    11月7 13,持续20个小时的7级以上东北风,导致沿海傅赵、杨埕2个公社的8个大队遭受海浸,淹庄稼242公顷、开荒地137公顷,平地水深0.3至1.0米。

    11月28日,郑龙沟全部竣工。此项工程是从赵毛陶至白庄子,全长12.5公里,10月开工,完成土方36万立方米。

    12月5日,香坊公社移民筹建海丰村,这是海兴县第一个渔业生产大队。隶属香坊公社辖。

    12月6日,沧州专区行署批示:撤销辛集区,所辖公社直接归县领导;撤销朱王公社,其辖区归辛集公社;撤销良户公社,其辖区分别归苏基和小山2公社领导。

    是日,成立尤庄子公社,其辖区从苏基、赵毛陶2公社析出。

    8 日,中共海兴县委批转县委宣传部、团委、妇联、公安局、法院党组《关于目前农村在婚姻上存在的几个问题向县委的报告》。

    12日,全县数万名民工投入台田工程,共修台田3255公顷。

    是月底,海兴至天津,海兴至塘沽2个汽车客运通车。

    是月,组织民工4000多人,修通了苏基至明泊洼、苏基至高湾、明泊洼至崔口3条土公路。共计50公里。动土6000多立方米。

    是年,建成沧州至海兴土公路。

    是年,海兴引进高梁、玉米等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取得成功。

    是年,海兴县人口出生率为3.6%,年出生人口3699人。

    1966年

    2月15日,县人委制发《关于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

    2月16日,中共海兴县委发出《关于县社干部认真学习焦裕禄同志的通知》。

    2月24日,赵毛陶乡许庄子村召开欢迎王子潭入社的大会。此为海兴县加入人民公社的最后一户。

    3月8日,邢台地震波及海兴县境。

    3月16日,建立青先、青锋2个国营农场,隶属于河北省领导。

    4月8日,海兴县人民委员会批转《海兴县半耕半读中等农业机械化学校招生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决定在明泊洼西点建立一所半耕半读中等农业机械化学校。

    是月,成立海兴县计划生育办公室,徐华章任主任。

    5月2日,县团委、县妇联、县武装部联合通知,号召全县广大青年、妇女、民兵做好参加“文化大革命”的准备。

    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历时10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

    是月,入春以来持续干旱。

    6月9日,气温干热达38OC。

    6月10日,全县灭蝗433.55公顷。在这次灭蝗中省、地、县三级领导亲临指挥,河北农大和保定农专师生前来支援。首次使用飞机灭蝗,效果甚佳。并在县城东北3公里处建立灭蝗飞机场一个。

    6月17日,全县普降喜雨20至26毫米,旱情缓解。

    6月23日,四清工作团发出《关于从第二批四清社队抽调一批干部的通知》,

    7月2日,小山、高湾、丁村、苏基、傅赵等公社的120个村庄遭10级大风袭击,并加有核桃大的冰雹。部分房屋屋顶被掀,围墙刮倒。农田受灾达907.12公顷。

    是月下旬,全县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村村办党校、政治夜校、毛主席著作讲习所和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强调要活学活用,全县参加学习的达83000多人。

    是月,海兴县盐山的公路路基全部竣工通车。此项工程共投人民工12625人,完成土方143024立方米。

    8月8日,据生产办公室报告,全县虫灾面积达1570.34公顷。

    是日,大风雹灾,毁房66问,拔树116棵,积水面积488.58公顷。

    是月,青锋、青先2个国营农场归海兴县管辖。

    是月底,第一批四清社、队宣布结束。

    9月1日,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到会1300多人。学习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和《八届十一全会公报》。

    9月9日,全县万名民工组成根治海河队伍,开入子牙新河工地。

    11月6日,尤庄子公社成立。

    12月10日,县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中等以上学校师生进行革命大串联,免费乘车、吃饭和住宿。

    是月,各社队开始平坟。

    是年,海盐公路植树15万株。

    是年,财政收入163.9万元,工业总产值29.2万元,农业总产值589万元,粮食总产量2363万公斤,人均粮食210公斤。

    是年,上半年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誉论阶段。6月之后开始大批判、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下半年,机关、学校和广大农村均建立了“红卫兵”组织。

    1967年

    2月3日,自即日起,“造反派”在交通局大院召开批判大会,对以县委书记平景儒为首的中共海兴县委常委成员进行大批判,批判他们执行了所谓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是月上旬,在上海所谓“一月革命风暴”的影响下,海兴县“选反派”夺了中共海兴县委、县人委的党、政、财、文一切权力。县委书记平景儒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并加上“修正主义分子”的罪名。县长黄德堂、县委副书记崔亚明等领导人均分别被打成“顽固走资派”、“反革命两面派”、“三反分子”(反对社会主义、反对毛泽东思想、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其他领导人也分别被打成“走资派”、“保皇派”。自此,县、公社、大队的党、政组织全部解体。

    是月,海兴县城乡,到处出现了“红卫兵造反组织”,普遍成为造反派的天下。对各级领导人进行挂牌子、戴高帽、揪斗游街示众。相继,绝大多数主持正义的干部群众也建立组织与造反派相对抗,由此出现了大规模的辩论甚至发展成为武斗。

    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各级军事领导机关开始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军队干部和地方武装干部开始担当起各级领导职务。

    4月,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李德顺被扣上了“三反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反党分子”、“国民党特务”、“叛徒”、“顽固走资派”、“黑高参”等十余顶帽子,惨遭迫害:被批判游街示众,被抄家、实行群众专政、进入学习班劳动改造。

    5月31日,小山公社高学文、王爱华在开山工地举行结婚典礼。不花钱、不误工,婚后一起投入开山劳动。

    6月30日,大浪淀河扩建工程竣工。此项工程自3月2日开工。总长18公里,共动土90万立方。

    8月,根据毛泽东主席“三支两军”(人民解放军要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的指示,县人民武装部开始对公安局、邮电局实行军管,对学校师生进行军事训练。

    10月7日,海兴县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成立,徐睦传任主任。办公室设在公安局。

    10月31日,初霜,为建县以来最晚降霜期。

    12月5日,海挡工程竣工。此工程于10月初动工,全长7公里,动土40万立方米。控制了海水向内地浸入。

    是月,大兴在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沧州专区给海兴县拨发像章46000枚,多为铝合金属制品。

    是年,海兴县苗圃场建成。

    是年,全县财政收入159.6万元,收支平衡。工业总产值31万元;农业总产值1004万元;粮食总产量3692.5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65公斤。

    1968年

    1月2日,县公、检、法机关实行军管,1974年撤销。

    3月25日,海兴县革命委员会(简称“县革委”)成立,取代了中共县委和县人委,实行“一元化”领导。此后,各系统、各基层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

    4月,全县开展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三忠于”活动,唱毛主席语录歌,跳“忠”字舞。

    8月25日,县革委设立政治部(包括组织组、宣传组、保卫组)、生产指挥部(包括农田水利组、财贸组、工电交组、卫生组)、办公室(包括调查研究组、行政组)。

    8月,《人民日报》发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与《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文章后,“毛泽东思想工人宣传队”(简称“工宣队”)、“毛泽东思想贫下中农宣传队”(简称“贫宣队”)陆续进驻学校,实行工人阶级、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同时部分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也进驻“工宣队”、“贫宣队”。

    是月,县革委在县人委大院举办县直机关党政干部学习班,把150名干部集中起来作为“黑帮”、“走资派”批斗,大搞“清理阶级队伍”,实行“群众专政”。

    9月15日,县革委举办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学习班,800名中小学教师集中到海兴中学、苏基中学进行历时70天的“清理阶级队伍”。47人被划为清理对象,33人遭受“喷气式”等各种体罚。

    是月,中共海兴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成立。

    12月,天津等地知识青年到海兴县农村插队落户。至翌年6月,全县接受知识青年2095名,1977年至1981年陆续返城。

    是月,受山东马集小学教师侯振民、王庆余建议(即“侯王建议”)影响,全县所有公办小学教师下放到大队,教师不再吃商品粮,不拿工资,改由大队记工分。

    是年,大旱,全年降雨量121毫米,禾苗枯死1.13万公顷,粮食减产2500多万公斤。

    1971年

    4月30日,12个公社,2个农场相继召开党的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公社(场)新的党委会。

    5月15 日,全县开展批陈(陈伯达)整风。

    6月1日至4日,中国共产党海兴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海兴县第一届委员会。

    7月24日至31日,全县暴雨成灾。河水外溢,交通中断,倒塌房屋2738间,80%的农田作物被水淹没。

    8月8日,海兴县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决定,从1972年春季始。中小学原来的九年制改为十年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

    8月,县粮食加工厂大学生钟志诚反复试验,试制成功了“无筛粉风运化”。一些省内外粮食加工部门纷纷来县参观。

    9月13日,首座主变容量1800KVA(千伏安)变电站建成输电,县城开始用电照明。

    10月,海兴县糖厂建成并投产,1979年10月转为制酒。

    是月,县委向党员、干部传达中央关于林彪叛国事件的文件,开始批判林彪罪行。

    11月,海兴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

    12月13日,中共海兴县委党校成立。

    是年,3.5万千瓦的变电站建成并投入运行,7个社(场),15个大队开始用电照明。

    是年,大专院校恢复招生,废除考试制,改为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办法。

    1972年

    3月21日,共青团海兴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共青团海兴县第一届委员会。

    5月29日至6月2日,海兴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海兴县第一届妇女联合会。

    5月30日,县新华礼堂建成并交付使用。

    7月8日,海兴县革命委员会计划生育办公室成立。

    9月30日,大浪淀河系三座平板式结构桥建成、三桥位于张皮西北、西侯、东侯。

    12月30日,首座大桥——大浪淀河系张皮公路桥建成。

    12月31日,各社(场)卫生室改称卫生院。

    是月,全县暴发流行百日咳,患者1569例。地、县防疫部门积极防治,未发生一人死亡。

    是年,县机中队在糖厂院内打出县城第一眼深400米机井。

    1973年

    1月3日,周荣彰任中共海兴县委书记,免去鲍万象中共海兴县委书记职务。

    3月28日,县委召开全县四级干部会议,传达省农业学大赛现场会议精神,推广成安县何模城大队学大寨经验。

    3月29日,第一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海兴县贫下中农协会。

    是月,全县批林(林彪)整风运动开始。

    6月15日,海兴县人民法院恢复工作。

    6月16日,海兴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海兴县总工全第一届委员会。

    7月30 13,大浪淀九孔拦河防潮闸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工程于1972年10月6日动工,总投资76.7万元。

    8月6日14时,小山公社山后大队遭30分钟龙卷风袭击。损坏房屋101间,折断树木520棵,吹折庄稼16.53公顷。

    9月20日,县火葬厂建成,全县开始推行火葬。

    11月11 日,朱王公社东马大队一只舢板渡船在漳卫新河张仲桥渡口翻沉,死亡3人,重伤1人。

    12月30 日,辛集引水闸、张会亭公社马庄引水闸竣工,总投资50万元。

    是年,全县农村大办有线广播,实现县、社、队三级广播网。

    1974年

    2月,开展批林(林彪)、批孔(孔丘)运动,持续到1975年。其间还开展了“评法批儒”、“评《水浒》”等活动。

    是月,县医院首次作“甲状腺切除手术”成功。

    3月,二官闸动工修建,12月15日竣工,投资30万元。

    5月1日,县百货公司门市部被盗走手表20块。

    5月17日,县某些人将1968年被打致死的交通局干部王清泉的棺材抬到县委办公室门前,迫使县委对王之死表态,持续到1975年5月13日抬走埋掉。

    7月,县首批知识青年到青锋农场插队落户。

    8月31日至9月2日,朱王、杨埕、辛集、明泊洼农场两次遭冰雹袭击,933.38公顷农作物受灾。

    9月30 日,县规模较大的桥梁——大黄公路桥竣工。

    10月,全县猩红热流行,先后患病68例,无一人死亡。

    是月,海兴县杨双发创作的歌剧《猪场风波》,参加山东省汇演,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

    是年,全县学校停课搞“批林批孔”,进行“反潮流”教育,刚刚安定的教育秩序又趋混乱。

    1975年

    4月26日,海兴至盐山公路开始铺设沥青油面,至7月8日,海兴段竣工,全长15.5公里。

    5月2日,中共沧州地委派驻海兴工作组30余人,开展批判资产阶级派性、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简称“双批”)运动,一些人受到不应有的批判,社队副业及社员家庭副业遭到扼制。

    是月,全县开展“一学”(学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四批”(批修正主义、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法权思想、资产阶级生活作风)、“五大讲”(讲路线、讲党性、讲大局、讲团结、讲纪律、)活动。

    6月23日,全县175个大队实行了男女同工同酬。

    6月28日下午6时58分,全县遭60分钟狂风、冰雹袭击,4333.55公顷农作物受灾,200间房屋受损,100株大树拔掉。

    7月25日,县广播站始办“海兴新闻节目”。

    是月,全县陆续发生粘虫、钻心虫、蚜虫、豆虫、桥虫,受灾作物1.6万公顷。

    8月10日,撤销海兴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建立县委组织部、宣传部。

    9月6日至9日,县委召开四级干部大会,贯彻毛主席“三项指示”(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9月15 日,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昔阳县开幕,10月19 日在北京闭幕,县委书记周荣彰参加了此次大会。

    10月28日,大曲河大队、小曲河大队由赵毛陶公社分别划归为苏基公社、丁村公社;大黄大队由原来的明泊洼农场划归为高湾公社。

    10月31日至11月8日,县委、县革委召开大会,贯彻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计划在三五年内建成大寨县。

    12月,县委抽调270名干部,由各部门负责人带队到农村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宣讲活动。

    是年,全县伤寒流行,患病419例,死亡2人。

    1976年

    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数日内全县人民无比悲痛,干部群众自发地佩戴黑纱、白花。

    1月15日23时03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球播发了令世人关切的新闻——周恩来总理的骨灰,遵照他本人的遗愿,于今日撒在了祖国的江河大地。飞机播撤路线途经海兴。

    1月17日,县革委发出《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通知》。

    是月,宣惠河开挖清淤竣工,全长18.76公里,动土100万立方米。

    2月21日,海兴县革命委员会广播事业局成立。 

    3月16日,县委制定《关于认真做好培养选拔新生力量工作的意见》。至7月20日,全县先后选拔336名年轻干部进入县、社(科局)、队领导班子。

    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地震,波及县境,震坏房屋2984间,伤亡52人(包括在唐山、丰南、塘沽出差中伤亡)。

    7月28日下午,县组织7名医护人员奔赴唐山地震灾区抢救伤员。并先后接纳治疗在唐山地震中受伤人员64名。

    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县人民无比悲痛,戴白花,佩黑纱,寄托哀思。18日下午3时,党政军民冒雨分别在县城及公社驻地举行悼念活动。

    9月25 日,海兴县卫生学校成立。

    10月3 日,青锋、青先、明泊洼、孔庄子、丁村遭受雹灾。

    10月23日,县委在海兴中学召开万人大会,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欢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12月19日,撤销海兴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县革委设立工业交通办公室、农林水利办公室、财贸民政办公室、文教卫生办公室。

    12月21日,海兴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成立。

    1977年

    1月28日,海兴县畜牧局成立。

    是日,海兴县地震办公室成立。1984年7月撤销。

    3月5日,宣惠河新立庄节制闸开工,11月15日竣工,投资130万元。

    是月,县首次开展了以结扎为主的计划生育突击活动,全县共做结扎手术886例。

    6月,县直机关开展“三讲一评”活动。一讲“四人帮”横行时党受其害、国受其害、身受其害;二讲对“江青反革命集团”斗争的经历;三讲对“江青反革命集团”斗争的经验体会。一评是一人讲,大家评。

    6至8月,连续降雨800毫米,有的社队达1000毫米,河道排泄不畅,水位漫出河床,2.47万公顷农田被淹,其中1.4万公顷绝产。

    8月15日,海兴县汽车双定厂建成并投产。

    10月15日,开挖淤泥河,12月4日竣工,投入民工5300名。

    10月,小山水泥厂建成投产。1979年10月因亏损停产下马。

    11月9日,工艺美术制品厂建成并投产。

    是月,开展“一批双打”(揭批“四人帮”罪行,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打击资本主义势力)运动。 

    12月19日,宣惠河新立庄新型浮体闸建成。

    12月21日,县委设立农业学大寨办公室。

    是年,杨埕水库建成,面积为2400.12公顷,投资16万元。

    是年,养殖厂建成,面积为713.37公顷。

    1978年

    3月1日,撤销海兴县革命委员会机电局,成立海兴县革命委员会机械管理局、海兴县革命委员会电力局。

    3月18日,县粮食局技术员钟志诚赴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他所主持研制成功的“风力提粉新工艺”在这次会上获国家奖。

    4月17日,张会亭公社小路大队第一生产队,因小孩玩火引起火灾,烧死小孩1个,烧毁饲草5000多公斤。

    5月11 日,刘汝清任中共海兴县委书记、县革委主任;免去周荣彰中共海兴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职务。

    6月27日,海兴县人民检察院恢复工作。

    7月17 日至21 日,县委、县革委召开夏粮丰收庆功大会。对427个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

    8月25日,县委召开全县人民开展“三大种”(田菁、柴穗槐、枣树)、“七大养”(养猪、羊、兔、鸡、鸭、鹅、鱼)、“两大办”(大办社队工副业、大办沼气)。

    8月26日至28日,共青团海兴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10月19日,海兴县革命委员会统计科成立。

    是日,海兴县革命委员会计划委员会成立。

    12月13日,青先农场石棉厂违章作业引起火灾,烧伤9人。

    12月17日,杨埕水库管理所2人煤气中毒,其中1人死亡。12月28日,县革委通报全县,严防类似事故发生。

    1979年

    2月4日至9 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讨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明确将工作重点转移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月21日至23日,沿海公社(农场)遭6至8级东北风袭击,引起海潮,淹地1066.72公顷。

    3月8日,召开海兴县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

    3月15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海兴支行成立。

    3月,对全县四类分子(地、富、反、坏)进行全面评审,摘帽618人。

    4月13日,邮电局、东风机械厂农机站、农机供应公司、粮食加工厂被河北省命名为“大庆式企业事业单位”。

    4月16日至18日,召开海兴县总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

    5月17日,县委作出决定,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原海兴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路立明平反、昭雪。

    7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平反、改正问题的通知》后,全县36名右派得以摘帽、平反、改正。

    7月20日,刘玉池任海兴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免去刘汝清海兴县革命委员会主任职务。

    8月1日,有10对夫妇首批报名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8月5日,海兴县第二轻工业局成立。

    9月1日,海兴县农业银行成立。

    9月6日,召开劳模报告会,对越自卫还击战一等功荣立者黄恩栋到会作报告。

    9月19日,商业局傅义恒被团中央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并颁发奖章。

    10月14日,香坊公社妇联主任杨学英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颁发奖章。

    11月27日,海兴县人事局成立。

    12月,县自来水公司建筑水塔一座,容水量100吨,同时铺设地下输水管道2300米。

    是年,1.93万公顷庄稼发生蝗虫

    1980年

    3月,县委档案科成立,1986年11月13日更名为海兴县档案局。

    5月26日,县委首次召开侨眷、港澳台代表会议。

    7月8日下午2时,赵毛陶公社许庄子大队小学一年级两名女学生误人深水溺死。7月15日,县革委发出通报,要求在校师生和社员群众中开展一次安全教育,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7月16日下午2时许,全县8个公社、2个农场的104个大队遭受风雹灾害,1.4万公顷农作物受灾。

    8月14日,县委召开全县落实政策会议,会议宣布,从1978年9月至此,全县共受理复查案件2192件,处理纠正1043件,为1900多人落实了政策。

    10月,工艺美术厂生产的窗帘、台布、枕套等手工编接产品畅销西德、日本、港澳。

    是月,县酒厂御苑醇优质酒试制成功。

    11月15日,海兴县物价委员会成立。

    11月25日,海兴县外贸局成立。

    11月29日,海兴县劳动局成立。

    12月1日上午11时40分,小山公社孙良志大队二小队鞭炮坊发生爆炸,死亡1人,伤10人,烧毁房屋3间。

    12月,海兴至黄骅35KV(千伏)输电线路架线完工,全长15.71公里。

    1981年

    1月1日,海兴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2月,在全县青少年中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

    4月3日,海兴县司法局成立。

    5月8日,县成立地名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展地名普查工作。次年10月1日,《海兴县地名资料汇编》印刷发行。

    6月,县老干部办公室成立,1984年3月改为老干部局。

    7月13日,张儒林任海兴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免去刘玉池海兴县革命委员会主任职务。

    7月26日,省科委、省水利厅来海兴对引进大米草项目进行鉴定。经鉴定,大米草海滩引进技术达到省内水平,大米草内陆引进技术创国内水平。

    8月20日上午10时许,赵毛陶尤西大队小学师生在清扫刚准备做教室用的饲养室时,突然屋顶坍塌,伤10人。22日,县委、县革委发出通报,要求严防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8月29日,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1982年8月改为党史资料征集编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10月,县盐场建成并投产,该场于1979年10月动工兴建,总面积为2000公顷。

    是月,县文化馆杨双发创作的南锣戏《顶灯》,参加河北省汇演,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全国7电视台录像播放,各级报刊发表评介文章。

    11月18日,县委召开全县平反广播大会。为1975年“除两害”(后改为“双批”即批判资产阶级派性、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和1977年“揭、批、查”(揭发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清查与“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两次运动中被错整的106人彻底平反。

    1982年

    1月4日至9日,海兴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新华礼堂召开。会议终止海兴县革命委员会,恢复作为县人民代表大会执行机关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海兴县人民政府,并差额选举县长和副县长。本届人代会始设常务委员会。

    1月15日,中共海兴县委作出决定,为原中共海兴县委、县革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举办的县、社干部献县学习班、明泊洼农场西点“五七”干校、工业系统“一打三反”学习班所有受迫害的人员彻底平反、昭雪。

    2月2日,海兴县财税局分设为海兴县财政局、海兴县税务局。

    是日,海兴县政府设立海兴县法律顾问处,1986年6月1日改称为海兴县律师事务所。

    2月25日,丁村公社大摩河大队李承跃、郭桥公社康庄大队郭立华、土产公司贸易货栈门市部陈玉贞、县酿酒厂郭浩通被河北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2月27日,县首次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

    3月10日,全县12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被撤销,分别改设12个公社管理委员会。

    3月15日,县政府制发《关于切实完善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的试行意见》,至月底,全县1117个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牲畜、农具按人口分开到户,土地为集体所有。

    是日,县政府发出地名更名、命名的公告。杨埕公社更名为香坊公社;县城街道命名:东西为路,自北向南依次称为兴华路、建设路、新民路,南北为街,自东向西依次为兴盛街、中心街、健康街。

    4月2日,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计划生育若干政策的规定》。

    4月30日,县盐场首次生产出特级盐。

    5月4日至7日,共青团海兴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5月11日,全县7个社、场的102个大队遭受雹灾,局部地区春苗、瓜菜、林果受灾严重。

    7月1 日,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即日零时为标准时间,全县总人口162702人,其中男性81349人,女性81353人。

    8月1日,县公证处成立。

    8月6日,设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兴县代理处,1986年12月10日改称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兴县公司。

    8月13日,中共海兴县委统战部成立。

    8月13日至15日,全区战时兵员现场演练在海兴县举行。

    9月5日,大良户至县盐场、小山至辛集柏油路铺设竣工通车。

    是年秋,县城第一座办公楼——种子公司办公楼竣工。

    12月26日,县工交办公室、县工业局撤销,海兴县经济委员会成立。

    是月,县政府规定,开始对民办教师实行统筹工资制。

    是月,县酿酒厂生产的御苑醇酒被评为省同类产品(麸曲浓香型)第三名,被评为地区同类产品第一名。

    是年,青先变电站建成并投入运行。

    是年底,县城第二座办公楼——县总工会办公楼竣工。

    1983年

    3月14 日至27日,海兴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二次会议。

    4月29日,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改善知识分子条件的十二条规定》。

    5月29日,县盐场安装的无塔自来水工程竣工送水。

    是日,县委召开广播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张海迪活动。

    6月27日,狂风四起,风力10级,阵风12级以上,造成1人死亡、81人重伤、4.3万余间房屋受损、1.6万多株树木被折断、1533.41多公亩农作物绝产、供电与广播设施均遭严重损坏。

    7月25日至27日,地委、行署、军分区在海兴召开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至此,全县已有20个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60个村分别被命名为精神文明单位、精神文明村。

    8月8日,开展集中打击刑事犯罪活动,至9月30日共捕各类刑事罪犯71人,社会秩序好转。

    8月20日,县政府公布盘山子又名团山子汉墓(小山村西南)、高庙土台(赵毛陶高庙),高庄遗址(县农场孔庄子村西)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月,县委成立核查干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始对“文化大革命”中的问题进行清查。有40名被立案审查人员全部做了定性处理。

    12月1日,郝凌云任中共海兴县委书记,魏振宗任海兴县人民政府县长。

    12月8 日,赵毛陶公社许庄子红军老战士王玉明因病逝世,终年85岁。

    12月13日,高湾公社洼冯村红军老战士邢路明因病逝世,终年57岁(1937年3月5日在延安参加工农红军,时年11岁)。

    1984年

    1月29日,宣惠河新立庄浮体闸右岸护坡下发生故障。当晚,县委、县政府、地区水利局领导以及县水利局技术干部赶往现场,决定提闸放水,避免了损失。

    1月,全县大专毕业生、助理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医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中教六级、小教四级以上人员上浮一级工资,7月终止。

    2月,海兴县供销合作联合社成立。

    是月,中国工商银行海兴支行成立。

    3月1日至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海兴县第一届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选举产生政协海兴县第一届委员会。

    3月24日,省人民政府批准,苏基公社改为镇建制。

    是月,海兴县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成立。是年8月20日,召开海兴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海兴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

    4月16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兴县建立一所中等师范学校。

    4月20日,海兴县劳动局、海兴县人事局合并为海兴县劳动人事局;海兴县农业局、海兴县林业局、海兴县农机局合并为海兴县农林局;海兴县水产局、海兴县畜牧局合并为海兴县畜牧水产局。

    是日,海兴县审计局、海兴县物价局、海兴县沿海资源开发指挥部办公室成立。

    4月23日,海兴、青锋、青先、明泊洼四个国营农场归地区农林局管理。

    4月29日,混砖结构的三层大楼——县政府办公楼建成并交付使用。

    4月,海兴县孔庄子乡成立。

    5月17日至20日,海兴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新华礼堂召开。

    5月,县委设立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办公室。1987年5月撤销。

    是月,海兴县企业整顿办公室成立。1985年12月撤销。

    6月9日,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十点意见》。

    7月26日至30日,朱王等5个乡镇的21个村先后发生“02”病人34例,带菌者11例,由于县政府及时组织治疗,无一人死亡。

    7月,全县13个乡镇建立科普会。

    8月1日,县武装部政委芦景源出席全国“双拥”(拥政爱民、拥军优属)代表大会。

    8月22日晚9时至凌晨5时许,全县遭受暴风雨袭击,阵风10级,局部地区伴有冰雹,普降暴雨214毫米,1.6万公顷农田积水,损坏房屋467间,倒塌221间。

    9月22日,县油棉加工厂建成并投产。

    9月1日至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海兴召开中原草四号玉米种植技术推广鉴定会。

    9月26日,海兴县成人教育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

    10月8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高湾、辛集公社改为镇建制。

    10月11 日,县委、县政府在傅赵乡傅家村召开新校舍落成现场典礼大会。

    10月17日,县委、县政府与北京市新强科技实业开发公司达成协议,决定在小山合建观赏礼花厂—北京新星焰花厂。

    11月8日,中国农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党委书记刘书成、所长张纯青来海兴实地考察沿海资源、草场、高粱种植等情况。

    11月26日,全县197个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改为村民委员会。

    12月12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教改集资和教师招聘工作会议。会后,县范围内的中学教师招聘工作铺开。

    是年,县投资451万元兴建的44公顷养虾池土方工程竣工。

    是年,县农贸市场建成并使用。

    是年,全县社改乡工作结束。各人民公社一律改称乡、镇人民政府,原人民公社的经济摊子改称经济联合社,改变了政社合一的建制。

    1985年

    1月,海兴县电视差转台建成投入运行。

    2月1日,撤销乡镇企业管理局,成立海兴县乡镇经济委员会,次年12月28日改称为海兴县乡镇企业管理局。

    3月23 日,县师范首届中师函授班开学,招收学员377名。

    4月4日至8日,海兴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

    4月5日至7日,海兴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二次会议。

    5月8日,整党工作开始,分两批进行,至次年日2月底全部结束。

    是月,县文化馆杨双发创作的南锣小戏《豆腐王》获河北省汇演一等奖。全国7电视台录像播放,各级报刊发表评介文章,被誉为“中国地方戏曲的一颗明珠”。

    7月9日,傅赵、香坊、小山、城关、盐场遭受龙卷风及冰雹袭击,586.03公顷农作物受灾,县盐场5万床苇苫子被风刮走,雨水化盐6700吨。

    7月21日,日本客商山本明、翻译陈学全先生来海兴到东部沿海一带进行实地考察。

    8月13日,共青团海兴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9月4日,地区轻工局在海兴举办酿酒新技术培训班,全区五家酒场的厂长、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全国著名白酒专家、全国白酒协会会长周恒刚应邀前来指导。

    9月10 日,县委、县政府隆重举行庆祝全国第一个教师节大会。会议表彰了49名教师。

    10月1日,县第一座冷库——县水产局冷库竣工并交付使用。

    10月9日,南京部队副司令员、总政有关部门首长来海兴视察了总政渤海养殖场。

    10月,海兴县志办公室成立。

    11月5日,刘云成任中共海兴县委书记,免去郝凌云中共海兴县委书记职务。

    11月23日,海兴县医院门诊楼竣工。

    12月1日,中共海兴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新华礼堂召开。

    冬,海兴中学教学大楼竣工,由原来的高中12个班,扩大到初、高中各12个班。

    是年,苏基镇苏西村成为全县第一个电视村。

    1986年

    1月29 日,县水利局贸易公司与天津自行车二厂联合举办新春产品展销会,共展销各种型号红旗自行车1500多辆。

    3月18日,县委制定《关于改革干部管理制度的意见》,从1986年1月始,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实行领异干部任期制。

    3月28日,海兴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

    3月29 日至4月1日,海兴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三次会议。

    4月7日下午2时20分,县供销社油棉厂发生重大火灾,5个预计250吨的棉垛全部起火,直接经济损失5万多元。

    4月15日,县政府公布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山乡驻地西北侧1.5公里处的仙姑娘娘庙遗址下的汉墓,小山乡山后村西南方向0.8公里处的俗称獾窝地的汉墓,城关镇西李村西南方向0.5公里处的李家坟古墓。

    4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86)5号文件精神,县武装部由军队建制改为地方建制,并举行交接仪式。

    4月,海兴县业余剧团在河北省首届振兴河北梆子业余汇演中获“振兴奖”。

    5月4日,首次开始实行夏时制。

    5月11日,河北省交通厅在小山至辛集公路段召开油面利用阳离子乳化沥青推广现场会。

    5月24日,县酒厂厂长杨金城被河北省政府授予“职工劳动模范”。

    5月28日,丁村乡信用社主任刘希如、业务员任中义试制成功了隐蔽式报警器,在全国金融系统属首创。

    5月29日,县工商局开始查获假冒商品活动,至6月3 日,查获假冒商品52种。

    6月3日,《河北日报》报道,海兴县与沧州地区、沧州市联合成立兴海开发公司,集资100万元,在海丰建起一座高标准的对虾孵化室。

    6月17日,张会亭乡16个村建起红自理事会,负责全村的婚、丧、嫁、娶。

    是月,县党史办主任寇永文创作的新故事《刘局长叫门》,荣获全国新故事作品奖。1987年5月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7月9日,35千瓦变电站在高湾建成并投入运行。

    7月17日,地区行署在海兴召开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海兴县滩涂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并于8月8日批复海兴县《关于创建滩涂资源综合开发试区的请示》。

    7月20日,县委、县政府在地区招待处召开联谊会,邀请海兴籍和原在海兴工作的100名同志共商振兴海兴大计。

    7月26日,河北省副省长李锋在沧州地区行署专员赵金铎的陪同下来县视察工作。

    9月20日,海兴县畜牧水产局分设为海兴县水产局、海兴县畜牧局。

    9月24日,河北省生料酿制麸曲浓香型优质白酒技术鉴定会在海兴召开。

    是月,海兴中学教师林芳路被国家教委、全国教育总工会命名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是月,农村普建妇女禁赌联合会。

    10月6日,海兴县综合开发试区各乡镇盐场成立。

    10月13日至11月1日,县文化馆杨双发参加中共沧州地委组织的6人“沧州地区劳动模范、四有职工报告团”赴各县市巡回报告。

    10月14日,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裴艳玲率团来海兴演出。

    10月20日,县文化馆杨双发编辑出版的《海兴文艺专版》,在沧州地区、沧州市联合主办的“狮风奖.文艺创作竞赛”中一举夺魁,荣获责编与集体创作一等奖。

    11月1日,县首次开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宣传月”活动。

    11月10 日下午1时20分,小山山后村2户农民鞭炮作坊,引起恶性爆炸事故,当场炸死2人,炸伤3人,炸平房屋3间。

    12月22日,县兴建的1200.06公顷沿海滩涂综合开发试区竣工剪彩并放水投入使用。

    12月30日,海兴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成立。

    是年,县酿酒厂生产的38O “海兴特酿”被商业部评为全国优质低度酒。

    10月,冀鲁四县(盐山、海兴、庆云、乐陵)书画在海兴展出,共展出作品80件。

    10月10日,海兴县就业训练中心成立。

    10月12日至13日,海兴县总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10月20日,海兴县标准计量管理局成立。

    10月21日,香坊乡边庄村在台人员任义俊先生回乡探亲,受到县政府、县政协及有关部门领导的热情接待。

    10月23日,在沧州市兴建的”沧海一家”大楼竣工剪彩。

    11月16日,县交通局办公大楼竣工并交付使用。

    12月15日,海兴县委信访科、海兴县人民政府信访科改称为海兴县委信访局、海兴县人民政府信访局。

    1988年

    1月1日下午5时20分,赵毛陶乡北四村一农民家鞭炮作坊发生一起重大恶性爆炸事故,死亡4人,重伤1人,炸毁房屋4间。

    1月12日,全区第一个承包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在海兴开办。

    1月19日,海兴县青少年书画协会成立。

    是月,县医院内科主任郭才荣获1987年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表彰。

    2月24日,魏振宗任中共海兴县委书记,王志新任海兴县人民政府县长,免去魏振宗海兴县人民政府县长职务。

    3月15日,政协第二届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

    3月21日至24日,海兴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3月30日,县政府发出《关于严禁乱占、扩大房基的通知》。

    4月3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捐资兴学动员大会,向全县人民发出《为捐资兴学告全县人民书》。至4月底捐资达222万元。

    4月13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对外开放广播大会,宣布海兴县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定为全国240个开放县、63个沿海开发县之一,公布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规划和具体要求。

    4月20日,县酒厂扩建工程竣工并试车投产。

    4月28日,县基层卫生院、地段医院全部实行了招标承包。

    5月5日,县对外开放办公室成立。

    5月24日,县成立大口河盐场扩建工程指挥部。

    是日,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对乡镇实行竞赛式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意见》。

    5月27日,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海兴召开全省市场统计工作现场会。

    8月7日,县委、县政府在北京举行同乡联谊会,恳请同乡为海兴县开放搞活做贡献。

    8月,全县连续降雨,22日降暴雨,最大雨量214毫米,1.6万公顷秋田作物积水,1351间房屋受损,215间倒塌。

    9月3日,孔庄子、高湾等8个乡镇受狂风、冰雹袭击,风力10级,阵风12级,冰雹大如核桃。1.9万株树倒折、落果,4866.91公顷农作物受灾,916间房屋毁坏。

    9月29日,县委制定《关于提拔干部实行试用期的规定》。

    10月1日,海兴宾馆大楼落成并交付使用,内设120个床位。

    10月16日,开始颁发居民身份证。

    11月15日,县第一部专业志《海兴县交通志》印发。

    是月,县农行、建行、工商行先后举办5组实行摸奖储蓄,共吸收储蓄存款110万元。

    是月,县文化馆杨双发创作的南锣戏《顶灯》和《豆腐王》,代表河北省唯一的稀有剧种剧目赴京观摩,荣获全国大奖。

    是年,全县事业单位开展技术职称评定工作,有1145人获得技术职称。其中被评定为高级技术职称的10人,中级职称的232人,初级职称的903人。

    8月8日,海兴县第一家大型商场——供销商场剪彩开业。

    8月29日,县邮电局综合大楼竣工并交付使用。

    8月30日,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至11月30日结束。参加这次评议活动的1713人,评出优秀党员140名,合格党员1553人,基本合格党员17名,不合格党员1名。

    是月,县不锈钢制品厂餐具产品与工艺美术厂抽纱、勾针制品被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

    9月21日,黄骅至海兴110KV(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

    9月24日,原津南地区党的创始人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刘格平来海兴视察工作。

    9月31日,县中医门诊部开业应诊。

    10月7 日,河北省副省长王祖武在行署副专员孙晔陪同下到丁村乡小丁村实地考察改水降氟设施。

    10月10 日,县人民商场竣工并营业。

    10月28日,著名表演艺术家唐杰忠、陈佩斯、朱时茂、赵连甲和著名书法家松阳来县进行义演。

    10月30日,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动员起来,支援灾区群众的号召书》。今年全县遭受罕见的旱灾,2.11万公顷农田作物成灾。县委、县政府号召广大干部职工为灾区群众损资1元,多捐不限。

    11月7日,县长途汽车站建成。

    12月8日,县农电管理局完成全县“三线”改造任务。全县4座变电站20条10KV(千伏)线路全部由“二火一地”改为三线运行。

    12月9日,海兴县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残联理事会。

    12月20 日,海兴县房产管理局成立。

    12月27日,王其江任中共海兴县委书记,免去魏振宗中共海兴县委书记职务。

    12月28日,蔡瑞轲任海兴县人民政府县长,免去王其江海兴县人民政府县长职务。

    是日,黄骅至海兴地方铁路剪彩通车。

    12月31 日,县城兴华路、建设路8条主要街道安装的210盏路灯开始输电照明。

    12月,海兴县酿酒厂、工艺美术厂晋升为河北省先进企业。

    是月,《中共海兴县党史资料》印刷发行。

    是年,全县两次开展以引产、结扎为主的计划生育突击活动,8月引产450例,居全区第三名,为此,9月5 日地委、行署发来贺电。10月结扎1300例,在全区第一个完成任务。11月24日,《沧州日报》以《海兴县计划生育工作名列前茅》为题进行了报道。

    6月7号!王其江任海兴县长!!!

    1990年

    1月1日,中共海兴县委、县人民政府为三位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郭才、杨双发、杨金城颁发证书。

    1月10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海兴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新华礼堂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海兴县第三届委员会。

    1月12日下午,中共海兴县第三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经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王其江当选为中共海兴县委书记,蔡瑞珂、索金栋、潘德广当选为副书记。

    1月16日,沧州地委办公室信息中记述:海兴县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坏人坏事,截止当日已抓获赌博团伙27个,共168人,缴追赌资97100元,罚款13700元;抓获人贩子41人,缴获赃款2万余元,解救妇女儿童19人;取缔4个封建迷信窝点。

    1月18日,县政府、县人武部颁发春节征兵命令,征集新兵150名。

    1月21日,沧州地区领导人来海兴县慰问遭灾较重的高湾、辛集、孔庄子三乡镇,并深入到户,做春节慰问。

    2月1日,海兴县残疾人联合会成立。

    2月4日,朱王乡韩赵村一儿童被本村一条狂犬咬伤面部,经抢救无效致死。县政府为此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县掀起一个大规模的灭犬活动。

    2月5日,《中国企业报》报道,河北省海兴县经委系统采取倾斜政策,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坏境,去年该系统内企业完成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29.4%,利润增长32%,上交销售税金增长40%,实现全系统无亏损企业。

    2月8日,县委、县政府召开春耕生产动员大会。

    2月14日,美国奥尼达股份公司经理由天津外贸部门有关人员陪同到县不锈钢制品厂参观,洽谈业务。并续订了购货合同。

    2月17日,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叶连松,率省银行、交通、邮电、能源等部门的负责人在沧州地区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陪同下一行40多人抵达海兴,视察开放县的发展建设情况,并现场办公。

    2月22日,中共海兴县委召开副科局以上干部会议,就如何围绕县委工作重心做好1990年工作进行思想动员和专题研究。

    2月26日,《沧州日报》报道,海兴县不锈钢制品厂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并打入国际市场。

    3月6日,河北省地方病研究所主任陈一新、检验师吴银海及地区有关领导一行8人,自带全套现代化设备,到海兴实地考察,并对明泊洼农场进行详查,结果表明,此地水质属高氟重病区,已有部分人因高氟而造成氟骨症骨折。为此省确定明泊洼农场为研究硼盐降氟试点。

    3月19日,海兴县不锈钢制品厂与天津市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联营,并举行隆重的剪彩仪式。

    3月26日,海兴县少年风筝队代表河北省参加在山东省淮坊市举行的全国首届少年风筝邀请赛,获组织奖和纪念奖。并于是年4月1日参加第七届国际风筝节。

    3月30日至4月2日,召开海兴县政协第三届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海兴县政协第三届委员会,杨佐仁当选为主席。

    4月1日至4日,召开海兴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胡兆芳当选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蔡瑞珂为海兴县县长。

    4月5日,县政府成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领导小组。

    5月1日,海兴县交通局运输二队队长徐长悦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5月7日至6月2日,中共海兴县委组织部组成考评小组,对县直和乡镇392名副局级以上干部进行了全面考察。

    5月12日,19时50分县遭受风雹灾害,风力7至8级,冰雹直径1至2厘米,小麦倒伏,棉花、果树、花生等均受损害。受灾面积达1万公顷以上。

    5月17日,县委、县政府联合制发《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实行办法》,在全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

    5月18日,小麦大面积发生条锈、蚜虫等病虫害,对此县政府发出紧急除治通知。

    5月22日,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及省地负责人一行30多人来县检查指导种养畜工作,并视察了明泊洼农场人工苜蓿场,对海兴大力发展人工牧草改土、以草促牧、以牧促农、农牧综合、草粮轮作结合发展的路子给予充分肯定。

    6月1日,中共沧州地委向全区转发的信息中说:海兴县自去年组织离退休干部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协会”,235名会员分别担任所在地的乡村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对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形势和法制教育、理想和道德教育。一年来共授课两千余场。

    6月5日,《沧州日报》刊登了题为《开放两年看海兴》的文章。报导了海兴县被国务院列为“开放县”、“开发县”两周年,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地毯厂、不锈钢制品厂、工艺美术厂等几大龙头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4月5日,县政府成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领导小组。

    5月1日,海兴县交通局运输二队队长徐长悦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5月7日至6月2日,中共海兴县委组织部组成考评小组,对县直和乡镇392名副局级以上干部进行了全面考察。

    5月12日,19时50分县遭受风雹灾害,风力7至8级,冰雹直径1至2厘米,小麦倒伏,棉花、果树、花生等均受损害。受灾面积达1万公顷以上。

    5月17日,县委、县政府联合制发《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实行办法》,在全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

    5月18日,小麦大面积发生条锈、蚜虫等病虫害,对此县政府发出紧急除治通知。

    5月22日,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及省地负责人一行30多人来县检查指导种养畜工作,并视察了明泊洼农场人工苜蓿场,对海兴大力发展人工牧草改土、以草促牧、以牧促农、农牧综合、草粮轮作结合发展的路子给予充分肯定。

    6月1日,中共沧州地委向全区转发的信息中说:海兴县自去年组织离退休干部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协会”,235名会员分别担任所在地的乡村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对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形势和法制教育、理想和道德教育。一年来共授课

    6月9日,地委信息中通报:海兴县2000余名干部下乡帮助军烈属、五保户、孤寡户和困难户夏收夏种。

    6月17日零时,县邮电局千门自动电话开通,实现城内电话自动化、乡镇电话半自动化。此项工程从1990年3月实施,共投资130万元。

    6月21日,时至今日原盐生产已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共产盐14.7万吨,相当于省下达计划的158%,原盐质量达到优质标准。

    6月23日,县境遭风灾,风力8至10级,阵风达12级。受灾面积3333.5公顷,各类果树受灾21000株,掀坏房屋1262间,电力、通讯线杆刮断36根。经济损失达790万元。

    6月25日至30日,河北省商业局在海兴县城内举办“出口服装认可检验员培训班”。专家陈朋、王伏元等应邀授课。来自全省20多个地市的40名质检员参加培训,考试合格者颁发“出口服装认可检验员证书”。

    7月6日,海兴县凉爽坐垫厂将100件特制凉爽坐垫捐献给亚运会,供亚运会主席台专用。此产品生产技术属国内首创。

    7月14日,《沧州日报》报道,海兴县发展枣粮间作成绩显著。3个月来枣粮间作866.71公顷。

    7月15日晚八时,县境内遭狂风暴雨袭击,阵风12级,历时1小时30分。受灾面积1.67万公顷,成灾面积1.27万公顷。毁树53508棵,高压线杆折断1300根,低压线杆折断1600根,通讯线杆折断1100根。造成通讯、供水、供电全部瘫痪,直接经济损失742.89万元

    7月17日,在新华礼堂召开严打期间第一次公开捕判大会。会上逮捕、拘留各种犯罪分子10名。社会秩序有明显好转。

    同日,海兴酒.厂生产的“海兴特酿”在河北省酒类大赛评比中荣获第2名。

    同日,调整县地方志编委会,县长蔡瑞珂任主任,县委副书记索金栋、副县长张昭清分别任副主任,共有委员20人。

    7月20日,全县内开始签定老年人赡养协议书,到12月底共签定7120户,占应签总数的91%。此举弘扬了尊老、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

    7月29日,全县再次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最大雨量为190毫米。1万多公顷庄稼绝收,9333.8公亩减产7成以上。农村倒塌房屋253间、围墙12000米,砸死畜禽136只,有51村被水包围。盐场生产遭受严重损失。

    8月1日,县财政投资83.6万元建成100间家属院并交付使用。

    8月8日,县政府为确保“亚运会”和国庆41周年期间的安全,发出《关于清理收缴枪枝弹药、爆炸物品的紧急通知》。

    8月14日,县政府召开全县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会议。截止是月31日共清理丈量宅基地52632处,收取使用费591848元。

    8月15日,县成立农科教统筹领导小组,县长蔡瑞珂任组长。

    8月16日,县委、县政府制发文件,各乡镇均配备一名科技副乡镇长。

    8月20日,县委成立整顿机关纪律和作风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潘德广任组长。8月22日县委召开县直副局级以上干部参加的动员会议,决定从8月23日开始整顿3周。经过整顿,机关的组织纪律和工作作风大有好转。

    9月3日12时30分,朱王乡朱王村发生特大焊接柴油桶爆炸事故。1人当场死亡,7人重伤,虽经医院奋力抢救,其中重伤的6人又先后死亡。事故发生后,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带动下,县直机关同志踊跃捐献,损资总额达6500元。

    9月中旬,县委组织部下文改变新任干部使用方法,由原来的试用职务改为助理职务,一年后考核,合格的正式任用,不合格的即免之。

    9月17日2时,香坊乡海丰村冀海渔1017号鱼船在返航中遇难。经抢救,遇难6人中,3人得救,3人死亡。事故原因一是无船长指挥,二是超抗风级出海。

    9月18日,《沧州日报》报道,海兴县干部、中国书画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会员田忠贤,在9月1日--5日全国首届书法家庐山书画大赛中,挥毫书就“华夏雄风”等三幅作品,以独特的神韵获一等奖,并将获奖作品连同其它作品152幅一起捐献给“亚运会”。田忠贤被聘为庐山书画研究院理事,且被批准加入中国书画家协会。

    9月21日,县新建贾荣市场举行剪彩仪式。国家工商局副局长曹天占、河北省工商局局长石新英、沧州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赵维椿、海兴县委书记王其江、县长蔡瑞珂等进行了剪彩。山东省无棣县、庆云县、乐陵县、阳信县、博兴县和沧州地区的盐山县、黄骅县、南皮县、东光县、孟村县的工商局局长参加了剪彩仪式。

    10月5日--19日县医院医师张金铎、孙立德在青岛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第二届心血管疾病学术会上作了题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二十四例疗效观察》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专家们的好评。

    10月15日,河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程维高率省政府调研团一行11人到海兴县调查研究,并视察了县工艺美术厂、餐具厂和杨埕水库。

    是日《人民日报》报道,海兴县工艺美术厂抽纱制品享誉海外。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2000多万元,创外汇400多万美元。

    10月21日,海兴酒厂生产的“海兴特酿”通过轻工部鉴定被列为国家A级产品,并获轻工部酒类大赛评比第三名。

    是日,海防公路竣工。该项工程于是年4月19日破土动工,县内路段总长7.545公里,总投资239.2万元。此为当今县境内质量最好的国家二级公路。

    10月23日,海兴县地毯总厂(含辛集镇经联社)与深圳、加拿大3家在深圳市联合成立鹏华贸易公司。由杨铁珊任公司总经理,县地毯总厂厂长曹宗祥任副总经理。

    10月25日,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赴朝作战40周年,中共海兴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武装部邀请了当年参战的老同志、老英雄举行座谈会。

    10月26日,河北省海兴县储运公司成立。

    11月9日,冀鲁8县市“庆云、盐山、乐陵、宁津、孟村、黄骅、海兴、无棣联合举办书画展,来海兴县展出,于是月13日结束,共展示作品160余件。

    11月16日,海兴县人民银行办公楼竣工并交付使用。该工程于是年5月27日破土动工,总投资63万元,建筑面积为1343平方米。

    11月20日,海兴县与天津市外贸联营餐具厂(简称“津海餐具厂”)综合办公楼竣工剪彩。该工程于是年5月18日破土动工,占地面积570余平方米,总投资110万元。

    11月26日,著名表演艺术家姜昆、唐杰忠、陈佩斯、朱时茂,书法家贾松阳等一行10余人来海兴演出。

    11月30日,辛集镇拔丝厂建成投产,并举行开业典礼。该厂共投资25万元,日产量90吨,拔丝、镀锌全部机械化。此项目填补了省内空白。

    12月5日,海兴县城环城路建设破土动工,该工程总占地面积836.04公亩,总长为3.8公里,共投资186.1万元。





    赵毛陶镇

    赵毛陶镇辖40个自然村、44个行政村。

    赵毛陶北一

    位于海兴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南11公里处。户数106户,总人口45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4平方公里,总耕地l271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等,粮食总产量91吨。土特产有鸭梨。年总产值120万元,人均收入2050元。沧州至海兴公路在村北经过。

    据赵毛陶村碑记载:该村原有赵、毛、陶三姓立村,取名赵毛陶。后三姓都已败亡。明成化四年(1468年),孙氏自玉田县迁此定居,因有村碑,仍用原名——赵毛陶。后村大分为4个行政村,此为赵毛陶北一。

    孙葆元:清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官至署兵部尚书。

    赵毛陶北二

    位于海兴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南11公里处。户数123户,总人口558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总耕地176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等,粮食总产量130吨。土特产有鸭梨。年总产值132万元,人均收入2050元。沧州至海兴公路在村北经过。

    村名沿革同赵毛陶北一。

    赵毛陶北三

    位于海兴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南11公里处。户数116户,总人口541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7平方公里,总耕地1625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等,粮食总产量124吨。土特产有鸭梨。年总产值135万元,人均收入2050元。沧州至海兴公路在村北经过。

    村名沿革同赵毛陶北一。

    赵毛陶北四

    位于海兴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南11公里处。户数183户,总人口780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总耕地2011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粮食总产量145吨。土特产有鸭梨。年总产值160万元,人均收入2100元。沧州至海兴公路在村北经过。

    村名沿革同赵毛陶北一。

    张褚村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北偏西3.4公里处。户数300户,总人口131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4平方公里,总耕地3672亩。地势平坦,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275吨。年总产值240万元,人均收入1950元。村北有大浪淀排水渠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褚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楮村。褚氏占有大片土地,由翟、张、吕、吴四姓耕种,后褚氏衰落,四姓各立村。该村因张氏所立,故以原名冠姓,名张褚村。

    此村是海兴县境内平原最高点,海拔7.2米。

    褚村店子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西北偏北3.7公里处。户数103户,总人口476人,回族226人,其余为汉族。土地面积2.6平方公里,总耕地1625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12吨。年总产值50万元,人均收入1700元。村北有大浪淀排水渠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该地为褚村褚氏占有。因地处要道,褚氏叫佃户李氏为他开店,取名褚村店子。后褚氏衰落,李氏在此定居,仍用原名。

    吕吴褚村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西北偏北3.5公里处。户数203户,总人口820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4.2平方公里,总耕地274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205吨。村办企业有弹簧厂,年收入10万元。年总产值380万元,人均收入195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褚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褚村。褚氏占有大片土地,由张、翟、吕、吴四姓耕种,后褚氏衰落,四姓各自立村。因该村吕、吴二姓合立,取以原名冠以吕、吴,名吕吴褚村。

    翟褚村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处。户数384户,总人口166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6平方公里,总耕地4234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323吨。特产有鸭梨、苹果。年总产值280万元,人均收入185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褚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褚村。褚氏占有大片土地,由张、翟、吕、吴四姓耕种,后褚氏衰落,四姓各自立村,以原村名冠以姓,该村名翟褚村。

    明,杨王休(翟褚村人),官至李自成所建大顺政权兵部政府(兵部尚书)。

    南吴褚村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北偏西1.8公里处。户数230户,总人口961人,除蒙族2人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5平方公里,总耕地2597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高粱、土豆等,粮食总产量196吨。特产有鸭梨、苹果。年总产值200万元,人均收入1800元。

    村名沿革同翟褚村。因该村吴氏所立,村北又有吕吴褚村,故称南吴褚村。

    小尤村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偏北4.7公里处。户数112户,总人口613人,均为回族。土地面积2.2平方公里,总耕地1802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粮食总产量135吨。年总产值90万元,人均收入1650元。村北有海泊公路,村南宣北干沟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常氏自南京迁此立村。因该村座落在尤村南面,又因该村新立较小,故名小尤村。

    大尤村东村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南4.5公里处。户数188户,总人口801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平方公里,总耕地3314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粮食总产量249吨。年总产值180万元,人均收入1950元。海泊公路在村南通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尤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尤村。至成化四年(1468年),在村南又立一村,名小尤村。该村冠以“大”字与小尤村相区别。因村大,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此为大尤村东村。

    大尤村西村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南4.5公里处。户数186户,总人口822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8平方公里,总耕地3147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产小麦、高粱,粮食总产量239吨。年总产值160万元,人均收入1950元。海泊公路在村南经过。

    村名沿革同大尤村东村。

    许庄子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西偏北3.2公里处。户数328户,总人口1540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平方公里,总耕地3963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297吨。特产小枣。年总产值270万元,人均收入1980元。宣北干沟经村南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许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许庄子。

    后尤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西偏北0.7公里处。户数93户,总人口470人,均为回族。土地面积1.7平方公里,总耕地1002亩。地势平坦,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72吨。特产小枣。年总产值60万元,人均收入1700元。海泊公路在村南经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尤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座落在赵毛陶村后,故名后尤庄。

    高 庙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南偏东1.5公里处。户数205户,总人口101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1平方公里,总耕地3429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高粱、小麦,粮食总产量260吨。年总产值180万元,人均收入185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韩二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中有庙建于高台之上,遂取名高庙。

    汤龙洼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偏南2.7公里处。户数104户,总人口371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9平方公里,总耕地1246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高粱、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88吨。年总产值70万元,人均收入1000元。村南有宣北干沟自西向东流过。海兴县城至县农场公路在村东经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大将汤和被贬,其后裔由南京迁此立村。封建社会以天子为龙,村南又紧靠大水淀——明泊洼,为复兴再起,遂取名汤龙洼。

    中赵毛陶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南偏西2.7公里处。户数165户,总人口702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总耕地1962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高粱、小麦,粮食总产量143吨。年总产值150万元,人均收入1850元。村南有宣北干沟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北有赵毛陶。遂取名南赵毛陶。1958年该村又分两村。因该村居南赵毛陶和北赵毛陶之间,故取名中赵毛陶。

    南赵毛陶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南偏西2.8公里处。户数143户,总人口631人,除蒙族2人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总耕地2002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粮食总产量147吨。年总产值170万元,人均收入1800元。村南有宣北干沟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北有赵毛陶,遂取名南赵毛陶。

    汤龙洼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偏南2.7公里处。户数104户,总人口371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9平方公里,总耕地1246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高粱、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88吨。年总产值70万元,人均收入1000元。村南有宣北干沟自西向东流过。海兴县城至县农场公路在村东经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大将汤和被贬,其后裔由南京迁此立村。封建社会以天子为龙,村南又紧靠大水淀——明泊洼,为复兴再起,遂取名汤龙洼。

    中赵毛陶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南偏西2.7公里处。户数165户,总人口702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总耕地1962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高粱、小麦,粮食总产量143吨。年总产值150万元,人均收入1850元。村南有宣北干沟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北有赵毛陶。遂取名南赵毛陶。1958年该村又分两村。因该村居南赵毛陶和北赵毛陶之间,故取名中赵毛陶。

    南赵毛陶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南偏西2.8公里处。户数143户,总人口631人,除蒙族2人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总耕地2002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粮食总产量147吨。年总产值170万元,人均收入1800元。村南有宣北干沟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北有赵毛陶,遂取名南赵毛陶。

    后丁村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北9公里处。户数235户,总人口941人,除壮族2人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6平方公里,总耕地1982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44吨。年总产值180万元,人均收入1800元。黄(骅)海(兴)公路在村东经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丁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丁村。民国十九年(1930年)分为前后两村。以原村名冠以方位,此为后丁村。

    村西南处有古铃枣树3棵。

    前丁村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北9公里处。户数190户,总人口784人,除回族93人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2平方公里,总耕地1786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

    杨槐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北12公里处,户数250户,总人口998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4平方公里,总耕地2951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222吨。土特产有梨、桃。年总产值170万元,人均收入1950元。村北有丁北排干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槐率全家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遂取名杨槐庄。

    王十二集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北偏东12公里处。户数266户,总人口95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6平方公里,总耕地2949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223吨。年总产值175万元,人均收入1950元。丁北排干在村北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韩、刘、马、孙四姓迁此立村。因村建于屯氏河弯曲岸上,取名十二曲。后王氏自雁鸿桥迁入,正值先来四姓日趋败落,遂买了四家的庄田,成为该村的大姓富户,改为王十二基。后“基”演变成集,遂为王十二集。

    西常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北偏东10公里处。户数119户,总人口51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9平方公里,总耕地1864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高粱、小麦,粮食总产量138吨。年总产值95万元,人均收入1650元。

    明天启六年(1626年),郗氏自盘洼迁此耕种,当时并无村名。后人陆续迁入,始成村落。清康熙元年(1662年),众议村名。因东邻常庄,遂取名西常庄。

    东常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北偏东10公里处。户数49户,总人口19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3平方公里,总耕地772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粮食总产量54吨。年总产值55万元,人均收入165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常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据原古村常庄取名常庄。清康熙元年(1662年),村西又立一村取名西常庄,遂更名东常庄。

    小张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北偏东11.1公里处。户数64户,总人口274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总耕地774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粮食总产量55吨。年总产值60万元,人均收入1750元。黄(骅)海(兴)公路在村东经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该村座落在大张庄村西,故取名小张庄。 

    于十二集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11.4公里处。户数146户,总人口702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9平方公里,总耕地188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41吨。年总产值130万元,人均收入1850元。丁北排干在村北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建在屯氏河湾曲岸上(该河有十二个弯曲),故名于十二曲。后演变成于十二集。

    刘家院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北11.7公里处。户数67户,总人口27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总耕地898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63吨。年总产值310万元,人均收入1750元。

    清嘉庆二年(1797年),刘氏自今黄骅市东聚官迁来大张庄,住王氏巷内。王氏白眼相视,寻事争端,刘氏因势单力孤不能抗衡,遂移居该村西头,命名刘家院。相沿至今。

    大张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北12公里处。户数182户,总人口84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5.5平方公里,总耕地216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54吨。特产小枣。年总产值560万元,人均收入2100元。丁北排干于村北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张庄。后因村西又立一村取名小张庄,故改名大张庄。

    刘 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北11.1公里处。户数54户,总人口234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平方公里,总耕地824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高粱等,粮食总产量61吨。特产小枣。年总产值70万元,人均收入1750元。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氏迁此立村,取名李家楼。清道光七年(1827年),李氏迁出,刘氏买其庄田,更名刘庄。

    孙 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北11.1公里处。户数107户,总人口450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7平方公里,总耕地1359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高粱、小麦,粮食总产量96吨。土特产有小枣、苹果。年总产值100万元,人均收入2150元。

    清嘉庆二年(1797年),孙居义自沧县望海寺迁此立村,取名孙庄。至今未变。

    高 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北12公里处。户数144户,总人口567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6平方公里,总耕地1743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33吨。土特产小枣。年总产值100万元,人均收入2050元。丁北排干在村北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高庄。

    村建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邢念华,清朝举人、知县。

    房 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12公里处。户数196户,总人口883人,除壮族2人、彝族1人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5平方公里,总耕地3225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粮食总产量244吨。土特产小枣、芦苇。年总产值160万元,人均收入2100元。丁北排干在村北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房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房家庄。后简称房庄!

    大摩河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13.5公里处。户数260户,总人口104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4.3平方公里,总耕地329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高粱,粮食总产量240吨。年总产值240万元,人均收入1950元。大浪淀排水渠在村南自西向东流过。

    摩诃系宋、元时之古村。相传燕王扫北时毁灭,唯石佛寺存。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刘、姜三姓迁此,立村于石佛寺前,即淤泥河西岸,故现仍有“先有石佛寺,后有摩河村”之说。其时该河是通往内陆的要道,船运不绝。寺内住恶僧数十人,奸淫抢劫,村民皆受其害;凡船经此,必使落锚索物而后去。众恨之入骨,呼“落锚寺”。后村民上诉其罪,批以“惊惊怕怕”使其知惊。又买通差役篡改批语,为“耕耕耙耙”,活埋恶僧,平掉寺院。仍以摩诃为村名,后分为两村,该村大,名大摩河诃。后“诃”演变成“河”。

    小摩河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13公里处。户数56户,总人口26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8平方公里,总耕地836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梁,粮食总产量62吨。年总产值70万元,人均收入1700元。大浪淀排水渠在村南自西向东流过。

    村名沿革同大摩河。

    崔郭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北偏西8.3公里处。户数213户,总人口90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5平方公里,总耕地2517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梁,粮食总产量l91吨。年总产值l70万元,人均收入205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大郭庄南,遂取名崔郭庄。

    小丁村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北9.8公里处。户数178户,总人口738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8平方公里,总耕地2065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粮食总产量150吨。年总产值230万元,人均收入2100元。大浪淀排水渠在村南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丁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丁村。因村西1.5公里处有丁村一村,该村较小故名小丁村!

    李郭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北7.8公里处。户数230户,总人口94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6平方公里,总耕地2691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粮食总产量199吨。年总产值170万元,人均收入1950元。大浪淀排水渠在村南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北有大郭庄,故取名李郭庄。

    董二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北偏东8公里处。户数153户,总人口64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2平方公里,总耕地1546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粮食总产量110吨。年总产值110万元,人均收入190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董、李二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董李二庄。后简称董二庄。

    董庄子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10.2公里处。户数135户,总人口625人,除壮族2人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3平方公里,总耕地2101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粮食总产量157吨。土特产鸭梨。年总产值140万元,人均收入2100元。大浪淀排水渠在村南自西向东流过。黄辛公路从村西经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董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董家窝铺。后觉此名不雅,改为董庄子。

    小梨园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9公里处。户数198户,总人口817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4.6平方公里,总耕地2413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高粱,粮食总产量182吨。土特产鸭梨、苹果。年总产值210万元,人均收入2100元。大浪淀排水渠在村北自西向东流过。黄辛公路从村东经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吕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南有梨树园,故取名梨园。又因该村东有大梨园一村,因此改称小梨园!

    张辛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北6.3公里处。户数170户,总人口71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8平方公里,总耕地2785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粮食总产量207吨。土特产小枣。年总产值150万元,人均收入1850元。大浪淀排水渠在村北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张新庄。后演变成张辛庄。

    季辛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北6公里处。户数108户,总人口46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9平方公里,总耕地1948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高粱,粮食总产量146吨。土特产小枣。年总产值100万元,人均收入1650元。大浪淀排水渠在村北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季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西有张辛庄,遂取名季辛庄。

    刘辛庄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北6.6公里处。户数91户,总人口451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3平方公里,总耕地1565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粮食总产量116吨。土特产小枣。年总产值90万元,人均收入1650元。村北有大浪淀排水渠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自河南石门寨迁此立村。因村西有张辛庄,遂取名刘辛庄。

    小曲河

    位于赵毛陶镇政府驻地东北6.6公里处。户数289户,总人口130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5.7平方公里,总耕地4225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高粱,粮食总产量318吨。土特产小枣。年总产值240万元,人均收入205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耿、韩、李、连四姓迁此立村。因村建于屯氏河之曲,又因村东有一村名大曲河,故取名小曲河。

    苏基镇

    苏基镇辖33个自然村、34个行政村。

    苏 西

    位于海兴县人民政府驻地东0.5公里处。户数271户,总人口165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5.02平方公里,总耕地1187亩。地势较为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348吨。土特产“铁把子”甜瓜,远近闻名。村北有东西走向的海兴至盐场的公路。村办企业建筑队、特钢厂,年总产值1973万元,人均收人2248元。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苏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创立基业,以姓氏命名,取名苏基。后因村大划为两个行政村,该村位西,故名苏西。

    苏 东

    位于海兴县人民政府驻地东1公里处。户数297户,总人口1618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59平方公里,总耕地2976.9亩。地势较为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梁、大豆等,粮食总产量341吨。土特产是“铁把子”甜瓜,远近闻名。村北有东西走向的海兴县城至盐场的公路。村办企业建筑队,年总产值1414.9万元,人均收入1870元。

    村名沿革同苏西。

    大梨园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北4.8公里处。户数312户,总人口1397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4.4平方公里,总耕地3481亩。地势平坦,多为盐碱地,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梁等,粮食总产量218吨。村北有大浪淀排水渠由西向东流过。村西有辛黄公路通过。年总产值1054.5万元,人均收入1370元。

    燕王扫北前,该村名为拉踏店。明永乐二年(1404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有两片梨树园,该村靠近的梨树园较大,故取名大梨园。

    翟王文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北偏北3.7公里处。户数77户,总人口347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75平方公里,总耕地83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等,粮食总产量71吨。村北l公里处有大浪淀排水渠自西向东流过。年总产值155.5万元,人均收入1240元。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此村是翟褚村的佃户庄子,因村东有张王文,故定名为翟王文。

    邢王文

    位于苏基镇驻地北偏西4公里处。户数l08户,总人口440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31平方公里,总耕地l546亩。地势平坦,大部是盐碱地,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96吨。村北l公里处有大浪淀排水渠自西向东流过。年总产值362.6万元,人均收入134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邢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后经附近几村商议:为教育子孙后代以“不偏不挡为王,不强不暴为文”含义,取名王文,再冠以姓,故称邢王文。

    冀鲁边区军政机关曾驻此村。

    张王文

    位于苏基镇驻地北偏西3.7公里处。户数324户,总人口1368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6.67平方公里,总耕地487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291吨。特产苹果。村北1公里处有大浪淀排水渠由西向东流过,。年总产值595.3万元,人均收入1720元。村办企业机窑。

    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后经附近几村商议:为教育子孙后代以“不偏不挡为王,不强不暴为文”的含义,取名王文,再冠以姓,故称李王文。清顺治八年(1651年),李氏败落,张氏兴起,又改为张王文。

    大曲河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偏北4.8公里处。户数202户,总人口1018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69平方公里,总耕地2962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215吨。年总产值406.5万元,人均收入131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孟、侯两氏由真定府枣强县枣树庄迁此立村。因居于屯氏河转弯处,故取名大曲河。

    马 厂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偏北2.5公里处。户数661户,总人口2545人,除2人满族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7.35平方公里,总耕地5069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536吨。特产甜瓜。村南1.3公里处有海泊公路,村西有黄辛公路通过。村办企业电焊网厂、构件厂、养鸡厂、建筑队、汽车修配厂。年总产值2973.4万元,人均收入216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孟氏由明洪武初(约1370年)于山东凫村迁枣强,复迁盐山丁村铺马厂村。徐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当时该村外是一个大牧马场,尚有马厩一座,占地180余亩,周围有垣墙,设东、南、西、北四个栅栏门,且有石槽、缸瓦碴、72眼井,曾为封建王朝训练军马之场所。移民即在马厩中央建房立村,取村名为马厂,至今未变。

    村中有树,身洞中可容纳5人的千年古槐。村建有塑料大棚蔬菜基地。

    姜 庄

    位于苏基镇驻地东1.5公里处。户数228户,总人口1072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31平方公里,总耕地1905.2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等,粮食总产量225吨。村北有海兴至盐场的公路通过,村东1公里处有宣惠引河从南向此流过,村东有县11万伏变电站。村总产值190万元,人均收入1526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姜氏由山东高密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姜庄。

    西 李

    位于苏基镇驻地东2.2公里处。户数78户,总人口34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0.81平方公里,总耕地767.6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等,粮食总产量72.5吨。年总产值91万元,人均收入1355元。村北有海兴至盐场的公路通过,村西有宣惠引河自南向北流过。

    明崇祯九年(1636年),李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何树村迁此立村。因分居两处,故取名“李两户”。后因李氏自觉村名不佳,看到东村狼虎庄改为大良户,遂改为“李良户”。到1949年大良户和李良户实际形成三个自然村。因该村居西头,又改为西李。

    中 李

    位于苏基镇驻地东2.5公里处。户数146户,总人口611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81平方公里,总耕地1066.3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等,粮食总产量127吨。现为西瓜基地。村北有海兴至盐场的公路通过。年总产值334.3万元,人均收入1360元。

    村名沿革同西李。因该村居大良户与西李中间,故名中李。

    大良户

    位于苏基镇驻地东3公里处。户数366户,总人口139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0.5平方公里,总耕地3091亩。地势平坦,多为盐碱地,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粮食总产量296吨。村北有海兴至盐场的公路通过。年总产值605.4万元。人均收入136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此地荒无人烟。狼虎时常出没,故称“狼虎庄”。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有个叫杨增辉的到无棣任知县,说“狼虎能吃羊(杨)”,与己不利,故责令狼虎庄改为良户庄。因该村在几个良户中较大,故习称为大良户。

    村建有西瓜贸易市场。

    许良户

    位于苏基镇驻地东4公里处。户数61户,总人口27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78平方公里,总耕地89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59吨。年总产值177.1万元,人均收入147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有孙、许两姓迁此居住,名孙老庄。后许姓人名财旺,又看到村西有几个良户,经商议改名许良户。

    中 李

    位于苏基镇驻地东2.5公里处。户数146户,总人口611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81平方公里,总耕地1066.3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等,粮食总产量127吨。现为西瓜基地。村北有海兴至盐场的公路通过。年总产值334.3万元,人均收入1360元。

    村名沿革同西李。因该村居大良户与西李中间,故名中李。

    大良户

    位于苏基镇驻地东3公里处。户数366户,总人口139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0.5平方公里,总耕地3091亩。地势平坦,多为盐碱地,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粮食总产量296吨。村北有海兴至盐场的公路通过。年总产值605.4万元。人均收入136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此地荒无人烟。狼虎时常出没,故称“狼虎庄”。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有个叫杨增辉的到无棣任知县,说“狼虎能吃羊(杨)”,与己不利,故责令狼虎庄改为良户庄。因该村在几个良户中较大,故习称为大良户。

    村建有西瓜贸易市场。

    许良户

    位于苏基镇驻地东4公里处。户数61户,总人口27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78平方公里,总耕地89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59吨。年总产值177.1万元,人均收入147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有孙、许两姓迁此居住,名孙老庄。后许姓人名财旺,又看到村西有几个良户,经商议改名许良户。

    献 庄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偏南4.5公里处。户数119户,总人口503人,其中回族1人,其余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64平方公里,总耕地2073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107吨。村北有沧州至海兴的公路通过。年总产值397.5万元,人均收入135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元),王氏迁此立村,叫小二庄。后王氏少女被明成祖选为宫女,故封为献庄。

    因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老根据地。经常在此村驻防的就有31个单位之多。北海银行地下印刷室就设在献庄和傅常丰两村。因当时该村贡献较大,供应粮食较多,故建国后,经山东省政府批准为享受减田赋或不缴田赋优待的村子之一。(丰年上缴公粮时按上级规定的正常数字的一半缴纳,歉年不缴)。

    李常丰

    位于苏基镇驻地南2公里处。户数156户,总人口696人,除1人满族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4.35平方公里,总耕地1801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梁、玉米、大豆等,粮食总产量149吨。年总产值274.6万元,人均收入1596元。海兴县城至郭桥公路于村东通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由山东博兴迁此立村。该村座落在武常丰村东,故名李常丰。

    清,李道昌官至大理寺寺正。

    王常丰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南偏南2.3公里处。户数74户,总人口30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6平方公里,总耕地647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等,粮食总产量64吨。土特产有小枣,其特点为皮薄、肉厚、核小。与山东省乐陵县的金丝小枣相齐名。年总产值358.8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濒临武常丰,遂取名王常丰。

    蒋常丰

    位于苏基镇驻地南偏西2.4公里处。户数54户,总人口24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0.59平方公里,总耕地599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53吨。海兴县城到高湾的公路纵贯村中。年总产值211.9万元,人均收入153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该村临近武常丰,遂取名蒋常丰。

    献 庄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偏南4.5公里处。户数119户,总人口503人,其中回族1人,其余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64平方公里,总耕地2073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107吨。村北有沧州至海兴的公路通过。年总产值397.5万元,人均收入135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元),王氏迁此立村,叫小二庄。后王氏少女被明成祖选为宫女,故封为献庄。

    因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老根据地。经常在此村驻防的就有31个单位之多。北海银行地下印刷室就设在献庄和傅常丰两村。因当时该村贡献较大,供应粮食较多,故建国后,经山东省政府批准为享受减田赋或不缴田赋优待的村子之一。(丰年上缴公粮时按上级规定的正常数字的一半缴纳,歉年不缴)。

    李常丰

    位于苏基镇驻地南2公里处。户数156户,总人口696人,除1人满族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4.35平方公里,总耕地1801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梁、玉米、大豆等,粮食总产量149吨。年总产值274.6万元,人均收入1596元。海兴县城至郭桥公路于村东通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由山东博兴迁此立村。该村座落在武常丰村东,故名李常丰。

    清,李道昌官至大理寺寺正。

    王常丰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南偏南2.3公里处。户数74户,总人口30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6平方公里,总耕地647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等,粮食总产量64吨。土特产有小枣,其特点为皮薄、肉厚、核小。与山东省乐陵县的金丝小枣相齐名。年总产值358.8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濒临武常丰,遂取名王常丰。

    蒋常丰

    位于苏基镇驻地南偏西2.4公里处。户数54户,总人口24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0.59平方公里,总耕地599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53吨。海兴县城到高湾的公路纵贯村中。年总产值211.9万元,人均收入153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该村临近武常丰,遂取名蒋常丰。

    武常丰

    位于苏基镇驻地南偏西2.3公里处。户数l32户,总人口490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32平方公里,总耕地l218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梁、大豆等,粮食总产量103.5吨。村西有海兴县城至高湾的公路通过。年总产值296万元,人均收入153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武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为图吉利,盼望常年丰收,故取名武常丰。

    陶常丰

    位于苏基镇驻地南2.3公里处。户数72户,总人口294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27平方公里,总耕地936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梁、大豆等,粮食总产量64吨。年总产值215.5万元,人均收入1295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陶氏由山东博兴迁此立村。因村近靠武常丰,故取名陶常丰。

    傅常丰

    位于苏基镇驻地南偏西3公里处。户数l08户,总人口46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43平方公里,总耕地l078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

    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96吨。土特产有小枣,其特点为皮薄、肉厚、核小,味道甜美,可与山东乐陵金丝小枣齐名。年总产值237.2万元,人均收入125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傅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该村靠近武常丰,遂取名傅常丰。

    赵常丰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南偏南2.5公里处。户数l53户,总人口64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72平方公里,总耕地l247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等,粮食总产量136.5吨。土特产有小枣,其特点是皮薄、肉厚、核小,甜美可口。年总产值352.4万元,人均收入1295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该村临近武常丰,故取名赵常丰。

    安常丰

    位于苏基镇驻地南偏西2.7公里处。户数68户,总人口29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23平方公里,总耕地1027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64吨。年总产值216.4万元,人均收入130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安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该村邻近武常丰,故取名安常丰。

    张常丰

    位于苏基镇驻地南偏西3.5公里处。户数271户,总人口126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5.68平方公里,总耕地3439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267吨。年总产值649.8万元,人均收入1295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该村临近武常丰,遂取名张常丰。

    村建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西尤庄子

    位于苏基镇驻地南偏西6.2公里处。户数253户,总人口94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27平方公里,总耕地2643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201吨。年总产值628万元,人均收入1370元。村南有宣惠河自西向东流过。海兴县城通张会亭的公路于村西通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姓由滦州、田、乔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建在尤通坟附近(尤通为唐朝大将,战死后葬于此),故取名尤庄子。因该村位于中尤西边,故称西尤庄子。

    王龙洼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南7公里处。户数219户,总人口900人,除回族48人外,其余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67平方公里,总耕地2432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玉米、大豆等,粮食总产量192吨。年总产值428.8万元,人均收入1260元。村西有海兴县城至县农场公路通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滦州迁此立村。因西边有汤龙洼,王氏也沿用“龙洼,,二字,故取名王龙洼。

    王伯熊 清咸丰五年(1855年)中举。副榜。

    郑龙洼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户数124户,总人口48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46平方公里,总耕地1695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105吨。年总产值323.7万元,人均收入129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郑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当时村的东西两边各有一个小楼,故取名双楼郑。后觉此名不雅,因村座落在王龙洼东边,遂改名郑龙洼。

    明,郑继芳,官至监察御史。

    褚宋村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户数190户,总人口798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85平方公里,总耕地22

    褚宋村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户数190户,总人口798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85平方公里,总耕地2285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玉米、大豆等,粮食总产量179吨。年总产值229.4万元,人均收入1265元。村南有宣北干沟自西向东流过。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褚氏由盐山县迁此建村。因村建在“宋村”废墟上(宋村一村,燕王扫北时已平),故取名褚宋村。

    刘宋村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户数145户,总人口531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17平方公里,总耕地1798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114吨。年总产值386.2万元,人均收入1270元。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刘氏由盐山县刘庄迁此立村。因村建在“宋村”的废墟上(宋村一村,燕王扫北时已平),故取名刘宋村。

    蔡宋村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南6.5公里处。户数66户,总人口29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28平方公里,总耕地1144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64吨。年总产值286.7万元,人均收入1265元。村南有宣北干沟自西向东流过。

    明正德八年(1513年),蔡氏由山东地氏村迁此立村。因临近几村都叫宋村,遂取名蔡宋村。

    周宋村

    位于苏基镇驻地西南7公里处。户数39户,总人口13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0.63平方公里,总耕地408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总产量30.5吨。年总产值86.2万元,人均收入1263元。村南有宣北干沟自西向东流过。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周氏自本县山后村迁此立村。因村北有蔡宋村,故取名周宋村。

    中尤庄子

    位于苏基镇驻地南偏西6公里处。户数217户,总人口832人,除1人满族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96平方公里,总耕地227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177吨。年总产值526.8万元,人均收入1310元。村南有宣惠河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田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址建在尤通坟附近(尤通为唐朝大将,战死后葬于此),遂取名尤庄子。又因该村居西尤、东尤的中间,故称中尤庄子。

    村东有千年古枣树。

    东尤庄子

    位于苏基镇驻地南偏西6公里处。户数300户,总人口109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18平方公里,总耕地2267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131吨。年总产值566万元,人均收入1270元。村南有宣惠河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由盐山县迁此立村,因村址建在尤通坟附近(尤通为唐朝大将,战死后葬于此),遂取名尤庄子。又因该村居中尤的东边,故称东尤庄子。

    西白庄子

    位于苏基镇驻地南偏东6公里处。户数157户,总人口618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78平方公里,总耕地138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粮食总产量132吨。年总产值379.2万元,人均收入1340元。村南有宣惠河自西向东流过,村西有海兴县城通郭桥公路。

    明永乐二年(1404年),白氏兄弟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放鹰,此地红荆多,兔子多,在此建村,取名王白二庄(村前原有一王庄,后已灭)。后来弟迁到村西另立一村,取名西白庄子。

    东白庄子

    位于苏基镇驻地南偏东6.5公里处。户数147户,总人口580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4.04平方公里,总耕地913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总产量250吨。年总产值366.7万元,人均收入1470元。村东有宣惠引河自南向北流过,村南有宣惠河自西向东流过,村南有海兴县城至郭桥公路通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白氏兄弟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放鹰,此地红荆多,兔子多,在此建村,取名王白二庄(村前原有一王庄,后已灭)。后来弟迁到村西另立一村,取名西白庄子!

    辛集镇辖13个自然村、14个行政村

    辛集

    位于海兴县人民政府驻地东南10.5公里处。户数841户,总人口274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5.7平方公里,总耕地3165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等,粮食总产量460吨。土特产有小枣。村办企业鱼子市场。年总产值4000万元,人均收入2530元。村南有漳卫新河自西向东流过。黄辛公路在村东,北通京津,南达青岛烟台,村南有通往海丰的海防路,村东有通往小山至黄骅羊二庄的公路。

    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氏自江苏淮安府山阳县车子镇罗千户迁此立村。因村建在两河之间,取名夹河店。该村原来就是集镇,但在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张宗禹率西捻军在山东荏平失败后,其余部流落于此,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致使富豪劣绅躲藏,集市冲散。光绪年间又重新立集,遂将村名改为“新集”,后演变成辛集。

    村东南有连接冀鲁两省的漳卫新河辛集防潮蓄水闸。村东北角处建有华北鱼子鱼粉经销中心。

    新立庄

    位于辛集镇政府驻地北偏西4公里处。户数219户,总人口855人,除蒙族1人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4.5平方公里,总耕地978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10吨。年总产值3205万元,人均收入2440元。村南有宣惠河自西向东流过。黄辛公路在村西通过,辛集至小山的公路在村东通过。

    明天顺元年(1457年),由高氏从山东省海丰县(今无棣县)北高村迁此立村,名小庄。后沦为辛集杨云白家的佃户,又改为小杨庄。民国十年(1921年)杨家败落,他姓兴起,觉此名不雅,经商议改成新立庄。

    村东南有宣惠河新立闸。村东建有西瓜贸易市场。

    甘草庄

    位于辛集镇政府驻地西北偏南2.3公里处。户数165户,总人口681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16平方公里,总耕地1290亩。地势平坦,红土地与盐碱地各半。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40吨。村办企业扎毡厂、合线厂。年总产值1032万元,人均收入2440元。村南有宣南干沟自西南流向东北。村北有宣惠河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兄弟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名李家窝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赵氏由现黄骅县张八寨迁来,置买此地,遂迁此定居。后因此地“庄科”盛产甘草,赵蕃昌以中药甘草为名,改为甘草庄。

    西马庄

    位于辛集镇政府驻地西北偏北1公里处。户数360户,总人口134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63平方公里,总耕地2610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740吨。年总产值1647万元,人均收入2450元。村南有宣南干沟自西南流向东北。

    明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兄弟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马庄子。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重名,遂改为西马庄。

    赵家堤头

    位于辛集镇政府驻地东北2.4公里处。户数670户,总人口2646人,除朝鲜族1人、蒙族2人外,其余均为汉族。土地面积6.5平方公里,总耕地4005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390吨。村办企业鱼子市场。年总产值1240万元,人均收入2490元。村西有黄辛公路通过,并有辛集至小山的公路通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建在河堤上,取名赵家堤头。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汪氏自王许庄子(今黄骅市境内)迁此立村,因村建在河堤上,故取名汪家堤头。因村小,靠赵堤头近,故为一个行政村。

    孙家堤头

    位于辛集镇政府东北偏南3.2公里处。户数475户,总人口1817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5.3平方公里,总耕地3270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030吨。年总产值2633.6万元,人均收入2464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建在河堤上,故名孙家堤头。

    巩家堤头

    位于辛集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南2.7公里处。户数178户,总人口70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5平方公里,总耕地1005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270吨。年总产值248.7万元,人均收入2440元。

    明嘉靖五年(1526年),孙氏自孙良志(本县境内)迁此立村,因村建在河堤上,又因村后有一村名孙家堤头,且村较大,故名小孙堤头。崇祯四年(1631年),巩氏迁来该村居住。清咸丰十年(1860年),孙氏败亡,而巩氏发展得财多势大,又加之巩家有一个名叫巩星斗的在县为官,主管钱粮,遂将该村名改为巩家堤头。

    苑家堤头

    位于辛集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南3.1公里处。户数134户,总人口57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0.76平方公里,总耕地825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260吨。年总产值151.9万元,人均收入244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苑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建在河堤上,故取名苑家堤头。

    宋王庄

    位于辛集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南4.5公里处。户数570户,总人口2102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7.6平方公里,总耕地3585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090吨。年总产值1706.3万元,人均收入2463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宋、王二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宋王庄。

    刘王庄东村

    位于辛集镇政府驻地西南偏北2公里处。户数289户,总人口980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66平方公里,总耕地1335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410吨。村办企业渔网厂、服装厂、鱼粉厂。年总产值2400万元,人均收入2460元。村西有宣惠引河自南向北流过,村南有宣南干沟自西向东流过,村东有漳卫新河自西南向东北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王二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此地有龙王庙一座,故取名龙王庄。后以姓氏取名改为刘王庄。

    巩家堤头

    位于辛集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南2.7公里处。户数178户,总人口70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5平方公里,总耕地1005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270吨。年总产值248.7万元,人均收入2440元。

    明嘉靖五年(1526年),孙氏自孙良志(本县境内)迁此立村,因村建在河堤上,又因村后有一村名孙家堤头,且村较大,故名小孙堤头。崇祯四年(1631年),巩氏迁来该村居住。清咸丰十年(1860年),孙氏败亡,而巩氏发展得财多势大,又加之巩家有一个名叫巩星斗的在县为官,主管钱粮,遂将该村名改为巩家堤头。

    苑家堤头

    位于辛集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南3.1公里处。户数134户,总人口57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0.76平方公里,总耕地825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260吨。年总产值151.9万元,人均收入244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苑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建在河堤上,故取名苑家堤头。

    宋王庄

    位于辛集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南4.5公里处。户数570户,总人口2102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7.6平方公里,总耕地3585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090吨。年总产值1706.3万元,人均收入2463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宋、王二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宋王庄。

    刘王庄东村

    位于辛集镇政府驻地西南偏北2公里处。户数289户,总人口980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66平方公里,总耕地1335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410吨。村办企业渔网厂、服装厂、鱼粉厂。年总产值2400万元,人均收入2460元。村西有宣惠引河自南向北流过,村南有宣南干沟自西向东流过,村东有漳卫新河自西南向东北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王二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此地有龙王庙一座,故取名龙王庄。后以姓氏取名改为刘王庄。

    于家庄

    位于辛集镇政府驻地东偏南3.1公里处。户数306户,总人口124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1平方公里,总耕地1294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420吨。村办企业鱼子市场、净化水厂、鱼粉厂。年总产值4343.3万元,人均收入2480元。村南有漳卫新河自西向东流过,并有海防路通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曲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名曲家庄。清初,曲家衰败,后将庄田卖给常庄子于姓。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于氏由常庄子迁此居住,遂改名于家庄。

    魏家庄

    位于辛集镇政府驻地东偏北4.1公里处。户数328户,总人口126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8平方公里,总耕地1740亩。地势平坦,大部分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420吨。村办企业盐场、鱼粉加工厂。年总产值2822万元,人均收入2465元。村南有漳卫新河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四年(1406年),魏氏自河南卫辉府迁此立村,以姓取名魏家庄。

    村南建有鱼子、鱼粉贸易市场

    张会亭乡辖32个自然村、36个行政村。

    张会亭

    位于海兴县人民政府驻地南偏东20.3公里处。户数394户,总人口1219人,除满族3人、彝族1人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6平方公里,总耕地2467亩。地势平坦,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总产量648吨。年总产值257万元,人均收入1540元。村东有漳卫新河自南向北流过。有通海兴县城的公路。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张氏自滦州迁此立村,取名李法师堂大张庄。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该村张会亭考中了秀才,为纪念该人而更名为张会亭。

    豆腐营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北偏东4.8公里处。户数322户,总人口1227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4平方公里,总耕地1850亩。地势平坦,大部分为白沙地,少部分为盐碱地。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总产量485吨。年总产值192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村北有无棣沟自西南流向东北。

    豆腐营原为一片荒草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李、崔两户游民来此开荒种地。他们靠壕沟埃子挖了两个三面避风、一面向阳的土屋,后来阎氏一户也来此居住。因该处位于无棣沟和四女寺减河(今漳卫新河)之间,土质良好,水质很甜,且阎姓又会做豆腐的手艺,于是三姓合伙开起了豆腐坊,供应附近村庄。因为那时没起村名,附近村庄百姓以其职业呼为豆腐营。该处生意兴隆,人财两旺,形成村落,他们为了顺应村义,随定村名“豆腐营”。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改为东风营。后又恢复原名。另传因有豆氏方坟(茔)称豆福营,后改为豆腐营。

    赵 庄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北偏东3.3公里处。户数125户,总人口480人,其中回族32人,其余均为汉族。土地面积0.8平方公里,总耕地892亩。地势平坦,多为白沙地。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319吨。年总产值93万元,人均收入149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赵庄,相沿至今。

    小 路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北2.6公里处。户数204户,总人口871人,其中回族609人,其余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6平方公里,总耕地1380亩。地势平坦,白沙地占60%,盐碱地占40%。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总产量363吨。年总产值143万元,人均收八1400元。村西有张会亭至海兴县城公路。

    明永乐二年(1404年),路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北有大路庄,故取名小路。

    小徐家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北偏西2.3公里处。户数152户,总人口55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1平方公里,总耕地1163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土质较好。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等,粮食总产量216吨。年总产值120万元,人均收入1400元。村北有无棣沟自西南流向东北,村东有张会亭至海兴县城公路。

    明永乐二年(1404年),徐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东有大徐庄,本村较小,故取名小徐家。

    道 口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3公里处。户数313户,总人口111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1平方公里,总耕地1681亩。地势平坦,大部白沙地。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总产量435吨。年总产值175万元,人均收入1506元。村东有漳卫新河自南向北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周围道口较多,故名道口。

    北 齐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西北偏北2.2公里处。户数272户,总人口1040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6平方公里,总耕地2129亩。地势平坦,多为红粘土。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谷子等,粮食总产量690吨。年总产值221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村北有无棣沟自西南流向东北。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刘林阁从小山迁此立村,取名刘林阁村。后为避讳祖名,因该村在南齐北面,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改村名为北齐。

    村南建有塑料大棚蔬菜基地。

    双 庙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西偏北2.4公里处。户数158户,总人口614人,均为回族。土地面积1.3平方公里,总耕地1018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土质良好。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总产量281吨。年总产值105万元,人均收入1530元。村西有无棣沟自西南流向东北。

    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北有关帝庙,故取名为双庙,沿用至今。

    南 齐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西偏北2公里处。户数110户,总人口40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0.7平方公里,总耕地873亩。地势平坦,大部为白沙地,小部为低洼盐碱地。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总产量225吨。年总产值90万元,人均收入1400元。

    清光绪四年(1878年),齐氏自双庙迁至村南立村,取名南齐,沿袭至今。

    魏 庄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北0.4公里处。户数220户,总人口738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6平方公里,总耕地1430亩。地势平坦,多为盐碱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总产量383吨。年总产值149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村东有海兴县城至张会亭的公路通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魏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魏庄。

    杨 店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0.7公里处。户数214户,总人口78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4平方公里,总耕地1287亩。地势平坦,土质较好。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等,粮食总产量341吨。年总产值133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村西有海兴县城至张会亭的公路通过。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高湾杨家的佃户迁此,为杨家种地,取名杨寨店。后简化为杨店。

    南马庄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南2.2公里处。户数427户,总人口1692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6平方公里,总耕地1665亩。地势平坦,土质较好。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梁、谷子等,粮食总产量444吨。年总产值174万元,人均收入1540元。村东有漳卫新河自南向北流过。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马氏自沧县旧州迁此立村,取名马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南马庄。

    温暖庄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西偏南2.2公里处。户数448户,总人口1631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8平方公里,总耕地2790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梁、大豆等,粮食总产量742吨。年总产值289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村西有无棣沟自西南流向东北。

    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王家庄。后来张氏迁入,给王家服役为佃。清嘉庆五年(1800年),王氏败亡,其佃户张氏继承王业,过上幸福生活,感到温暖,故将王家庄改为温暖庄。

    三王庄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西南偏北2公里处。户数238户,总人口89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6平方公里,总耕地1617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434吨。年总产值168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孟松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张孟松村,后山、王两姓迁此为张家的佃户,因常呼张孟松,张氏为忌讳祖名,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反意相击,改名山王庄。后“山”叫白,习称三王庄。

    小 庄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南偏西1.5公里处。户数255户,总人口927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7平方公里,总耕地1576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416吨。年总产值163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村东1公里处有漳卫新河自南向北流过。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刘氏由盐山县刘红庙迁此立村。因当时与周围村相比较小,故取名小庄。

    北 台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南偏东1.6公里处。户数257户,总人口914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3平方公里,总耕地484亩。地势平坦,土质较好。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130吨。年总产值51万元,人均收入1540元。村东0.5公里处有漳卫新河自南向北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李二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建于台上,又在南台北面,故取名北台。

    郭 桥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8.5公里处。户数403户,总人口1352人,除满族2人、壮族2人外,其余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6平方公里,总耕地2044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大豆,粮食总产量541吨,兼种经济作物。土特产有梨、苹果、桃、杏、桑椹、小枣等。年总产值212万元,人均收入1540元。村南有漳卫新河自西南向东北流过。有通海兴县城的公路。

    明永乐二年(1404年),郭存六自山西洪洞县迁来鬲津河(今漳卫新河)东岸居住。因西岸土质较好,遂修桥过河耕种。后因兵祸,迁往桥西立村。郭氏为纪念修桥,故取名郭桥。

    西范庄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12公里处。户数155户,总人口575人,除满族2人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1平方公里,总耕地1692亩。地势平坦,多为沙碱地,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粮食总产量440吨。年总产值175万元,人均收入1400元。海兴县城至郭桥公路于村东通过。

    范庄原名范尔庄。传说范姓是宋代望族之后裔、与佘族有关联,因避元代暴政,隐居乡间,躬自食。系洪武年间范氏所立。燕王扫北时全村被诛,人烟灭绝,但村舍尚存,且有范家园、范尔庄等壁字,历历在目。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杨氏奉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仍用原名范尔庄。至咸丰年间,始分两村,原名废弃,因该村位西边,故名西范庄。

    大范庄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12公里处。户数273户,总人口104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4平方公里,总耕地2062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494吨。年总产值214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村南有宣南干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海兴县城至郭桥公路于村西通过。

    村名沿革同西范庄。王氏人丁蕃衍,取名大范庄。

    东范庄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12公里处。户数182户,总人口715人,除蒙族1人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2平方公里,总耕地1078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粮食总产量288吨。年总产值12万元,人均收入1530元。村南有宣南干沟通过,村东有宣惠引河流过。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西范庄杨氏九世孙,迁此居住,后自立村,因位于大范庄东边,遂取名东范庄。

    沃 土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11公里处。户数211户,总人口88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2平方公里,总耕地1518亩。地势平坦,为红土地,土质较好。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505吨。土特产苹果、鸭梨。年总产值200万元,人均收入1490元。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张氏自庆云县歪柳树迁此立村。因土地肥沃,故名沃土。

    段 庄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10公里处。户数211户,总人口88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2平方公里,总耕地1918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505吨。年总产值200万元,人均收入149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取名段庄。

    西 清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北偏东10公里处。户数198户,总人口714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1平方公里,总耕地1047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278吨。土特产有苹果等。年总产值109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村北有宣惠河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名王虎庄。后因此名不雅,遂以村北的流水沟为据,改名清水沟。村大分为东西两村,以原村名冠以方位,该村据西,故为西清水沟,简称西清。

    东 清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北偏东10公里处。户数176户,总人口67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1平方公里,总耕地1181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316吨。土特产有苹果等。年总产值123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村北有宣惠河自西向东流过。

    村名沿革同西清。

    康 庄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9公里处。户数164户,总人口684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总耕地1733亩。地势平坦,红土地、盐碱地各半。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462吨。土特产有小枣。年总产值180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村南有无棣沟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康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定名为康庄。

    板桥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8.5公里处。户数301户,总人口1032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6平方公里,总耕地2115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572吨。年总产值220万元,人均收入1540元。村北有无棣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紧靠无棣沟,沟上架小板桥一座,故取名板桥。

    后小里寨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10公里处。户数156户,总人口59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2平方公里,总耕地1130亩。地势平坦,多为盐碱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301吨。年总产值116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村东有漳卫新河自南向北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名小李宅。后李氏绝嗣,村民商议,改村名为小里寨。后又分前后两村,该村位后,故名后小里寨。

    前小里寨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9.5公里处。户数165户,总人口608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3平方公里,总耕地1360亩。地势平坦,多为盐碱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367吨。年总产值141万元,人均收入1530元。村东有漳卫新河自南向北流过。 

    村名沿革同后小里寨。

    后 潘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6.6公里处。户数203户,总人口81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总耕地1626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435吨。年总产值169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无棣沟在村西自西南向东北流过。

    明洪武二年(1369年),潘氏在此立村,取名潘庄。村头有尼姑庙。燕王扫北时,潘、齐、华三姓匿庵中地穴内幸存。三人患难与共,结为兄弟,合伙度日七世。为纪念尼姑救命之恩,遂将村名改为潘家庵。村大分为前后两个行政村。该村在后,故名后潘。

    前 潘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6.6公里处。户数210户,总人口78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2平方公里,总耕地1862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496吨。年总产值194万元,人均收入1540元。无棣沟在村西自西南向东北流过。

    村名沿革同后潘。

    菜 园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7.8公里处。户数20户,总人口81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0.2平方公里,总耕地199亩。地势平坦,多为盐碱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53吨。年总产值20万元,人均收入1400元。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霍氏自盐山东关霍家店迁居此处,因以种菜为生,故名菜园。

    褚王庄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6.6公里处。户数83户,总人口330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0.4平方公里,总耕地577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51吨。年总产值60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漳卫新河在村东由南向北流过。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褚氏自盐山县褚南庄迁此立村。因东邻王家庄,故取名褚王庄。

    徐西北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4.5公里处。户数159户,总人口581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平方公里,总耕地881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234吨,兼种经济作物。土特产桃、杏。年总产值91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徐氏兄弟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兄弟二人各立一村,兄居此处,取名大徐庄。后来村发展大,分为三个行政村,据方位定命,取名徐西北。

    徐西南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4.5公里处。户数154户,总人口587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平方公里,总耕地986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259吨,兼种经济作物。土特产有桃、杏。年总产值103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

    村名沿革同徐西北。

    徐东北

    位于张会亭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4.5公里处。户数127户,总人口47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0.8平方公里,总耕地806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217吨,兼种经济作物。土特产有桃、杏。年总产值84万元,人均收人1500元。

    村名沿革同徐西北。

    小山乡辖15个自然村、19个行政村。

    小山北村

    位于海兴县人民政府驻地东北8.7公里处。户数183户,总人口645人,除满族1人、壮族1人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9平方公里,总耕地1340亩。地势平坦,除山坡沙质土外,多为盐碱地。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玉米等,粮食总产量192吨。土特产有甘薯、花生、苹果、蔬菜(韭菜、菠菜、茴香)等。年总产值634万元,人均收入1790元。村南有海兴县城通往海丰的公路经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杨二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建于小山东麓,故名小山村。因村大按所居方位分四个行政村,此为北部故称小山北村。

    小山:系2万多年前第四纪火山爆发碎屑堆积而成,历史上曾六易其名。秦汉已有“留”的称谓,南北朝称“箧山”,隋称“浃山”,唐、宋称“马骝山”、“骝山”,元称“小山”相沿至今。《无棣县志》记载:小山“高一里许。自南而北,复折而西。势渐卑,形如环带,延袤十里许。土石相半,草木繁茂。”实则,该山海拔36米,宽0.5公里,长5公里。此为海兴县内唯一的一座山。山南有汉墓(刘阳墓)一座,是省重点保护文物。

    西汉齐侯戎赐,食邑柳丘(今小山一带)。

    小山东村

    位于海兴县人民政府驻地东北偏南8.7公里处。户数362户,总人口140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4平方公里,总耕地3074亩。地势平坦,多为碱地。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玉米、大豆等,粮食总产量440吨。土特产有甘薯、花生、蔬菜、苹果等。村办企业有饮料厂。年总产值946万元,人均收入1806元。村南有海兴县城至海丰的公路通过。

    村名沿革同小山北村。

    小山南村

    位于海兴县人民政府驻地东北偏南8.7公里处。户数236户,总人口804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8平方公里,总耕地2306亩。地势平坦,除山坡沙质土外,多为盐碱地。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251吨。土特产有甘薯、花生、蔬菜、苹果等。村办企业烟花厂、盐场。年总产值551万元,人均收入1700元。村南有海兴县城至海丰的公路通过。

    村名沿革同小山北村。

    张皮庄子

    位于小山乡政府驻地北偏西3.2公里处。户数630户,总人口2480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6.4平方公里,总耕地621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1080吨。村办企业有丰年虫卵加工厂、苇箔编织厂、盐场等。年总产值10120万元,人均收入2852元。村北1公里处有大浪淀排水渠自西向东流过,村西有辛集至黄骅羊二庄的公路通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其是皮匠,故取名张皮庄子。

    毕王文

    位于小山乡政府驻地西北偏南5.5公里处。户数355户,总人口1458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5.5平方公里,总耕地6531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935吨。村办企业有羽绒服厂。年总产值1102万元,人均收入2010元。村北大浪淀排水渠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毕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为教育后代子孙,取“不偏不挡为王,不强不暴为文”之意,定名王文,因毕氏立村,故名毕王文。因村大,分为两个行政村,该村仍名毕王文或称前王文。

    后王文

    位于小山乡政府驻地西北偏南5.5公里处。户数210户,总人口770人,其中回族480人,其余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7平方公里,总耕地114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梁、大豆等,粮食总产量448吨。年总产值728万元,人均收入1992元。大浪淀排水渠在村北0.5公里处自西向东流过。

    村名沿革同毕王文。

    曹庄子

    位于小山乡政府驻地西北偏南4.7公里处。户数105户,总人口41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3平方公里,总耕地1878亩。地势平坦,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268吨。年总产值393万元,人均收入2020元。村北有大浪淀排水渠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曹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曹庄子。后曹氏绝嗣,张氏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自盐山边务迁入定居,仍用原名——曹庄子。

    有老干部张凤鸣带头集资兴建的烈士陵园。

    山 后

    位于小山乡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处。户数810户,总人口3381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8.2平方公里,总耕地7956亩。地势平坦,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1142吨。特产有甘薯、花生。年总产值1624万元,人均收入181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兄弟四人自河北迁安县雁鸿桥迁此立村。因村建在小山的后面,故名山后。

    李良志

    位于小山乡政府驻地西南偏北3.5公里处。户数282户,总人口1160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2平方公里,总耕地364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523吨。特产西瓜。年总产值537万元,人均收入1740元。村南有海兴县城至盐场的公路,村西北有沙丘。

    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为希望后代“立志行善,世代贤达”,经与东村商议,定名“良志”。良志前冠以姓,故名李良志。

    周良志

    位于小山乡政府驻地西南偏北3.2公里处。户数62户,总人口254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3平方公里,总耕地857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123吨。特产西瓜。年总产值130万元,人均收入2150元。村南0.5公里处有海兴县城通盐场公路。

    明永乐二年(1404年),陈、庞二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名陈家庄。后陈、庞二姓相继绝宗。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周氏自本县山后村迁入。因附近有孙、李二“良志”,遂改名周良志。 

    孙良志

    位于小山乡政府驻地西南偏北3公里处。户数104户,总人口402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4平方公里,总耕地1843亩。地势平坦,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263吨。年总产值270万元,人均收入1950元。南村0.25公里处有海兴县城至盐场的公路。

    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氏自河北丰润县孙家石干迁此立村。为希望后代“立志从善,世代贤达”,经与西村商议,定名“良志”。良志前冠以姓,故名孙良志。

    傅家庄子

    位于小山乡政府驻地东北3.6公里处。户数469户,总人口1890人,除蒙族2人、苗族1人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9.6平方公里,总耕地5320亩。地势平坦,低洼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粮食总产量763吨。土特产有芦苇、海盐。村办企业有盐场、机窑、工艺美术厂。年总产值1379万元,人均收入2825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傅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故起名傅家庄子,简称傅庄子。

    盘 洼

    位于小山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6.9公里处。户数325户,总人口1454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5.1平方公里,总耕地1601亩。地势低洼,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462吨。土特产有芦苇。村办企业服装厂、构件厂、机窑、石膏线厂、减速机配件厂。年总产值1132万元,人均收入3350元。

    盘洼原为前刁庄张氏占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差佃农阎、董、张、左四姓为其耕种。春天,草芽已发,佃农拉车到洼里放牲I;I,打草晒。把车围成一圈。白天赶出牲口放,晚上赶进来。秋后,把草拉回家,叫盘洼。后四姓在此立村。因洼形象盘子,故取名盘洼。

    西侯庄

    位于小山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3.8公里处。户数180户,总人口64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7.3平方公里,总耕地2455亩。地势平坦,低洼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351吨。土特产有芦苇。村办企业有盐厂。年总产值639万元,人均收入3235元。村北1公里处有大浪淀排水渠自西向东流过。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姚氏从衡水姚家夏寨迁此立村。因村北有一侯王墓,同时东邻一村又叫东侯庄,故取名西侯庄。

    东侯庄

    位于小山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4.1公里处。户数364户,总人口1457人,除650人回族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13.6平方公里,总耕地4047亩。地势低洼,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579吨。土特产有芦苇、海盐。村办企业有盐场、养殖场、机窑等。年总产值1161万元,人均收入3208元。村北1公里处有大浪淀排水渠自西向东流过。

    明崇祯三年(1630年),刘氏从孟村回族自治县赵河迁此立村。因村西有一侯王墓,故取名侯冢村。据《盐山县志》载:“县东有侯冢”。后人感觉此名不佳,又因该村座落在侯王墓东边,遂改名东侯庄。

    赵高庄子

    位于小山乡政府驻地东北偏东3.3公里处。户数356户,总人口1241人,除回族316人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6.8平方公里,总耕地2581亩。地势低洼,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371吨。土特产有芦苇、海盐、鱼、虾等。村办企业盐场。年总产值872万元,人均收入2750元。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赵、高两姓自山东无棣县迁此立村,以姓定名,故称赵高庄子,简称赵高。

    蔡家庄子

    位于小山乡政府驻地南偏东3.3公里处。户数354户,总人口1052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4.9平方公里,总耕地2277亩。地势平坦,低洼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总产量328吨。土特产有芦苇、海盐。村办企业有盐场。年总产值459万元,人均收入1820元。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姜氏从本县姜庄迁此立村。因该村处于大洼之中,盛产柴草,故名柴草庄。后人感觉此名不佳,遂改名蔡家庄子,简称蔡庄子。

    常庄子

    位于小山乡政府驻地东南偏东4.8公里处。户数152户,总人口550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7平方公里。村办企业盐场。年总产值742万元,人均收入3321元。村南有海兴县城通盐场的公路。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常氏自本县小尤村迁此立村,以姓氏冠名,故取名常庄子。

    香坊乡辖19个自然村、19个行政村。

    香 坊

    位于海兴县人民政府驻地东偏南20.2公里处。户数372户,总人口151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6.5平方公里,总耕地1800亩。地势平坦,低洼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梁等,粮食总产量328吨。特产小枣。年总产值400万元,人均收入1421元。村东有漳卫新河自南向北流过。海防路由村东通过。

    明万历八年(1850年),蒋氏由本县蒋常丰迁此立村。因靠磨香油供应海上客商为生,取名香油坊。后简称香坊。

    海 丰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13.3公里处。户数360户,总人口1427人,除25人回族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平方公里,靠近漳卫新河下游,地势低洼盐碱。以渔业为主。特产鱼、虾、蟹等。村办企业2个盐场和加油站。年总产值700万元,人均收入2579元。海防路由村西通过,并有通往海兴县城的公路。村西南有杨埕水库。

    1966年,海兴县委、县人委为发展渔业生产,将香坊附近各村有捕鱼专长的村民集中起来,专建一个渔民村。为盼渔业丰收,故定名为海丰。

    有海丰码头,船舶北抵津、塘、秦皇岛,南达青岛、连云港,北临正在兴建中的黄骅港。

    二官庄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东北偏北4.3公里处。户数96户,总人口41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总耕地740亩。地势平坦,低洼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等,粮食总产量150吨。特产小枣。年总产值46万元,人均收入2400元。村西北杨埕水库。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邵氏在此立村。因为前边一村名为前官庄,故名后官庄。1965年,前官庄与后官庄合并一村,故改名二官庄,简称二官。

    刘家庄子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东北5.2公里处。户数241户,总人口100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平方公里,总耕地90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等,粮食总产量127吨。特产小枣。村办企业有盐场、渔业队、船码头。年总产值190万元,人均收入1840元。村东有漳卫新河自南向北流过,村东有海防路通过,村西北有杨埕水库。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刘氏由滦州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故名刘家庄子,简称刘庄子。

    边 庄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北偏东2.2公里处。户数366户,总人口1587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5.5平方公里,总耕地2520亩。地势平坦,低洼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梁等,粮食总产量450吨。特产小枣。村办企业有盐场。年总产值150万元,人均收人1499元。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秦、韩二姓迁此立村。因靠近海边,故取名边庄。

    杨埕子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南偏西0.4公里处。户数238户,总人口888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5平方公里,总耕地900亩。地势平坦,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等,粮食总产量180吨。特产小枣。村办企业盐场、养猪厂。年总产值125万元,人均收入2450元。村东有漳卫新河自西南向东北流过。海防公路从村东通过。

    明成化三年(1466年),杨氏由辛集迁此立村。因靠近埕口,故名杨埕子。

    抛 庄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西偏南1.8公里处。户数96户,总人口38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总耕地740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大豆等,粮食总产量150吨。特产小枣。年总产值47万元,人均收入1700元。村东南有漳卫新河自西南向东北流过。海防公路从村东南通过。

    抛庄是海兴县境内的一个老村,原名坡庄。地处国家的边缘,东临浩瀚的渤海;西、北是一望无际的荒地,到处生长着芦苇、野草,人烟稀少;南面是鬲津河,河套里长着茂密的芦苇。燕王扫北时,坡庄的人们为了避免兵祸,都拿着三齿、凿钩、权、刀、木竿等防御、拼杀的武器,躲在鬲津河河套茂密的芦苇里。但当时官兵没有到河套里扫杀,人们幸而生存下来。为了纪念此事,故将村名坡庄改为抛庄。沿用至今。

    坨 里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西南3.6公里处。户数395户,总人口164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8平方公里,总耕地2876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高粱等,粮食总产量585吨。特产小枣。年总产值336万元,人均收入1600元。村南有漳卫新河自西向东流过。海防公路从村南通过。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白、冯二姓自栾州迁此立村。因以晒盐为业,盐在此集坨,故取名坨里。

    朱王庄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西偏南8.3公里处。户数196户,总人口770人,除2人回族外,均为汉族。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总耕地1835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328吨。土特产小枣。年总产值92万元,人均收入1520元。

    朱王庄为宋、元时之古村,朱家居住此地,名为朱家庄。燕王扫北时,朱族失亡甚众,几于绝灭。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继承了朱家大片土地及房产,王氏感其恩赐,尔后并接葬坟墓,村名改为朱王庄。

    官 庄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西北4.2公里处。户数270户,总人口1159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4.5平方公里,总耕地2456亩。地势平坦,土质盐碱,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等,粮食总产量492吨。特产小枣。年总产值500万元,人均收入1650元。村东北0.5公里处有场埕水库,村北有宣惠河自西向东流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官庄。

    北王庄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西8.5公里处。户数208户,总人口833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平方公里,总耕地1260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土质较好。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粮食总产量230吨,兼种经济作物。土特产有小枣。年总产值80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南有一王庄,故取名北王庄。

    郭家庄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西偏南8.5公里处。户数164户,总人口58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总耕地800亩。地势平坦,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40吨。土特产有小枣。年总产值68万元,人均收入141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郭涉斗兄弟三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郭家庄。

    任家庄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西偏南8公里处。户数176户,总人口736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总耕地1075亩。地势平坦,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50吨。土特产有小枣。年总产值98万元,人均收入1730元。

    明永乐二年(1404年),任氏中宾、中贤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任家庄。

    东马庄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西南8.3公里处。户数149户,总人口537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总耕地845亩。地势平坦,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46吨。特产小枣。年总产值60万元,人均收入1460元。村南有漳卫新河自西向东流过,并有海防路通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县迁往阳信,由阳信又迁此立村。因马氏立村,故名马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为东马庄。

    村南有明“杨天官读书处”碑。

    寇家庄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西南7.5公里处。户数178户,总人口718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总耕地745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35吨。特产小枣。年总产值84万元,人均收入1830元。村南有漳卫新河自西向东流过,并有海防路通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寇氏由直隶永平府昌黎县迁此立村,取名寇家庄。

    大韩庄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西南6.8公里处。户数252户,总人口101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7.5平方公里,总耕地1015亩。地势平坦,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180吨,兼种经济作物。土特产有小枣。年总产值61万元,人均收入1420元。村南有漳卫新河自西向东流过,并有海防路通过。

    据韩氏家谱记载:始祖商太君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率子山老自山东淄川1韩家洼迁居鬲津河北岸。山老又生两子,遂分居两处,长子居住的地方,取名大韩庄。

    小韩庄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处。户数168户,总人口62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3平方公里,总耕地950亩。地势较低,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高粱,粮食总产量160吨。土特产小枣。年总产值100万元,人均收入1480元。村南有漳卫新河由西向东流过,并有海防路通过。

    据韩氏家谱记载:始祖商太君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率子山老自山东淄川1韩家洼迁居鬲津河北岸。山老又生两子,遂分居两处,次子居住的地方,取名小韩庄。

    韩赵庄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西南5.3公里处。户数237户,总人口1035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总耕地2895亩。地势平坦,大部分为红土地,小部分为盐碱地,低洼易涝。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高粱,粮食总产量720吨。土特产有小枣。年总产值120万元,人均收入1600元。漳卫新河由村南自西向东流过,海防路在村南通过。

    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氏迁此立村,取名赵庄,后赵氏失亡。清顺治二年(1645年),韩氏三兄弟从小韩庄迁入,至民国初,改为韩赵庄。

    东王庄

    位于香坊乡政府驻地西南3.3公里处。户数196户,总人口770人,均为汉族。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总耕地1835亩。地势较低,多为红土地。以农为主,主要产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328吨。特产小枣。年总产值92万元,人均收入1520元。漳卫新河在村南由西向

    东流过,海防路于村南通过。

    清顺治十年(1653年),王浩然自阳信桑落树,率五子来此居住。因村西有朱王庄,故取名东王庄。

    9e67d71b0ef41bd5fc3945bc54da81cb38db3d8d.jpg

    打赏捐赠
    2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